美术是人类文明的突破,是人类将想象化为现实的方法。以前,本没有美术这个词语,到了欧洲17世纪,也有人说是18世纪中期。先在日本出现,然后又传入中国,简称美术,别名“造型艺术”。
美术史上曾出现过一个个巨人,叫“达芬奇”,他可以说是巨人中的精英。他曾画了一个巨作《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画集合了达芬奇的:黄金分割、二度空间、三度空间、质感等等。曾有一个作家写《蒙娜丽莎的微笑》时写到:“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一头黑发轻松的垂落双肩。他的眼神是那样柔和与明亮,嘴唇看来不像是涂抹的色彩,而是真的血肉。仔细看他的脖颈,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从这里可以看出《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画十分地逼真。
在中国,人们大部分画年画。年画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祭祀活动。它很自然地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美的观念;强烈地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既有传统性又有变异性;它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它与宗教、风俗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不是迷信品;它在艺术创作上集壮美和朴素美于一体,常为专业美术家们所吸取。由于它多在岁末年初喜迎新春时张贴,而被称为年画。它常贴于院门、房门、堂屋、灶头、内室等处,增加节日气氛,美化环境,祈祥祝福。我国年画著名的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等。年画的共同特色是“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象征寓意”,“美不胜收”,“祈祥纳福”。例如,清末民初的桃花坞年画《上海火车站》,是当时的反映新事物的风俗画,画面用树木、阳伞、服装以及背景不着色来表现7月夏日炎炎的气氛,并且采取设色浓重、构图满布的手法表现火车站热闹的场面,是对火车这一新生事物的歌颂。再如杨柳青年画《十美放风筝》,描绘初春时节一群打扮入时的妇女在放风筝。她们的服饰鲜艳浓重,相配得体,其背景,涂以浓色的建筑物、树木和天空,达到色彩艳而不俗。画面的构图、设色恰当地表现出春天的气息,十分耐看。朱仙镇年画《门神》,以辟邪祛鬼为目的。它的构图丰满、厚重,着色浓重,人物与坐骑的造形及装饰趣味均贴切地表现了将军威武雄姿和镇邪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