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情:孩子做事情总是烦躁,动不动就情绪化,就放弃了,让人担心他未来的发展,是吗?
二、具体化:您可以举例说明下孩子没耐性的具体表现吗?
三、探讨问题的成因,并具体分析:
a 专注力不足,自控力差;
解决:养成良好的专注习惯,可以用舒尔特表训练法、视觉追踪法、拼图法等,以及跟孩子商量尝试使用番茄工作法,逐步提升孩子的专注力,20分钟休息5分钟,会休息的孩子才会更好的学习和工作。
b 家长给孩子增加的额外负担太多,任务没完没了,所以孩子用磨蹭少做后面的任务。
解决:家长给孩子制定任务要把握一个度,任务完成适当休息,劳逸结合,更好地提升孩子的学习和办事效率。
c 家长给孩子的承诺一定要践行。
解决:家长给孩子许诺的,一定要说到做到,否则会严重影响哈子的自控能力的发展和延续。
不是你该怎么教育他,是你该怎么帮助他!
有的小孩是急脾气,什么都要做的很好,做的不很好就急.这时大人要帮助他想办法,比如说告诉他:"玩不好,我们不扔玩具,我们做深呼吸!',然后你示范怎么做深呼吸.还有就是转移注意力,比如玩不好,可以先停下来玩别的东西,等过一会再玩,你们大人如果在旁边,可以帮助他转移注意力,也同时告诉你宝宝,说下次遇到这样的时候,我们换玩别的玩具.你小孩现在有没耐心的问题,再大一些,可能还有输不起的问题,只能赢不能输,一输就生气发脾气,那时你们可能还要花一些精力去引导小孩的.聪明的小孩有聪明小孩的麻烦!
还有就是,给小孩玩具,一定要适合年龄段的,不然太复杂,小孩就会有挫败感.小孩只要玩玩具,他们就能从中学到东西,和难玩具简单玩具关系不大,有的时候同样一个玩具,小的时候学的是一些知识,大点了可能会从中发现新的知识,新的玩法等.
现代社会父母们需要承受很多的压力和焦虑,父母们往往认为存在一种正确的养育方式可以让孩子获得成功,帮助孩子达成这样的目标是父母的责任。而事实上在“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的信念之下,孩子们处于被过度监督和帮助的压力之下,这恰恰抑制了孩子自力更生和自我复原的能力。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父母们中间充满了不安、焦虑和竞争的氛围,培养完美的孩子成为父母们努力实现的目标。
而事实上即使看遍了市面上大多数的育儿类书籍,听过很多他人的养育经验,你发现相当多的时刻面对孩子你还是不知道要怎么做才是对的。
正确的养育方式是否存在
人类的婴儿需要有养育者的照顾才能存活和长大,大量的观察实验表明,亲子互动的质量与一个人的安全感、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父母的反思能力无疑让父母在参与和孩子有关的事物中能做得更好。
能理解孩子和他们自己行为、情感的父母,更知道对孩子做出什么样的回应是恰当的。
父母如何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情感,如何理解孩子的内心体验,为孩子的行为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如何理解亲子中的互相影响,这些都为孩子理解自我和接触这个世界提供了基础范式,成为人们理解自己和外部世界的最初模型。尽管很多父母相信他们需要的只是正确的答案,但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来自于你和你的孩子本身,适合你们的就是正确的。虽然这话听上去就跟没说一样,但咱们姑且还是往下看看。
我们先来说明一下什么是反思性的父母,当父母在感知和解释某些行为的时候,能够有意识的将它们与自己或孩子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的关联,这就是具有反思性的父母。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对孩子有效的反思不仅会促进儿童的情绪调节,而且会预防父母情绪的挫败,从而有助于调节亲子双方的情绪。简单来说,有反思能力的父母能够帮助孩子调节情绪和更好的处理压力,同时平静的孩子也会促成平静的父母。
父母不具备反思能力,可能只会凭本能进行反应。
举个例子来说:
孩子期末考试哭着回到家,一句话不说把自己关进房间,妈妈关切的问他发生了什么,然而孩子并没有回应妈妈继续在房间哭着。这个时候你会多等一会儿,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他的痛苦吗?
当孩子这样说:“我恨死老师了,把考试题弄得这么难”,面对他这样的表现你会马上批评和教育他吗? 如果这时候恰好邻居来做客你会感觉很丢脸吗?
善于反思的家长会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允许他表达痛苦和想法,不会急于把孩子从房间里拉出来询问。
当听到孩子只知道抱怨老师而自己及不承担责任的时候,家长能够感受到难过和失望的情绪,但你知道孩子做这样是因为这件事情让他太心烦意乱了,当下的状态下他听不进去任何意见,批评他和表达失望只会把他引向自己的对立面,如果战火升级会将“考试失利”转化成一场让双方都倍感挫败的“亲子教育”。
于是妈妈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告诉孩子,等稍后平静之后,妈妈开始和孩子讨论能否找到一些方法更好的应对考试,引导孩子去了解对自己行为负责的重要性而不是去抱怨别人
孩子遇事爱发脾气怎么办,这几种方法走起,网友:简单又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