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朝的太学生是什么级别?

2025-04-06 13:33:56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不是官,是荣誉称号。“太学生”是指在“太学”读书进修的生员

“太学”就是明清两代对国子监的俗称。“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相当于今天的北大或清华大学。不过从政治方面来理解,也可以理解为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党校(古代学府没有很多专业,儒家学说是必修的主客,因此可以说是为国家政治工作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

所以,“太学生”就相当于今天的“北大(清华)高才生”的意思。当然,从政治角度理解,也可以理解为“中央党校优秀学员”。

科举分级

1、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2、进士

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生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3、状元

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4、会元

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5、解元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6、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7、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8、贡士

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9、举人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10、生员

即秀才,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回答2:

明清朝的太学生是明朝、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 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太学生就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亦是最高级的生员。

国子监虽号称国家最高学府,但在科举时代,其毕业生地位却相对较低。其学生来源主要是全国各府州县按名额贡入之生员,有岁贡、优贡、拔贡、恩贡、副贡等名目,号“五贡”。他们只有生员(即秀才)的功名。若不再考取功名,以国子监生身份入仕,则多被用做县丞,或教谕、训导等学官,秩低而俸薄,权轻而利小。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一直不高,学校课业也就相对宽松懈怠。加之封建时代教

太学生,明朝、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在国子监就读的学生即被称作“太学生”。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内设绳、博士、典簿、典籍等厅,以分理各项具体事务;设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以供生徒听课、自修及习所。设祭酒、司业各一人为正副长官,其属有监丞、五经博士、六堂助教、学正、学录、典簿、典籍等学官掌教务。

回答3:

太学生
选拔
  学生多由省、府、州、县学生员中选拔,亦有由捐纳而得者,入监就学者有贡生、监生之分,然通谓之国子监生。
仕途
  监生肄业后经见习可得补官,后科目盛行,出路日塞。捐例一行,挂名监生日多,赴京就学者日少,作用反不及府、州、县学。   国子监清初隶礼部,后由本监自行办理。雍正五年(1727年)始特简大臣总理监事。算学、八旗官学亦隶国子监。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裁   朱元璋建立明朝,需要大量人才,以充实官僚队伍。搜罗人才的途径有三:一是荐举, 二是科举取士;三是由太学生选官。明初人才急缺,故荐举盛行,“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胜数”,然而仅行数十年而已。宣德以后,由于科举取士已正常运作,士人也以由科举得官为荣而“厌薄”荐举,致荐举“实应者寡”,而渐至停废。   科举于明初行而暂罢,罢而复行,终明之世成为仕进的主要途径.太学生选官明初与荐举并茂,宣德以后衰而不废,成为科举的附庸而与之并行始终。
太学生地位
  国子监虽号称国家最高学府,但在科举时代,其毕业生地位却相对较低。其学生来源主要是全国各府州县按名额贡入之生员,有岁贡、优贡、拔贡、恩贡、副贡等名目,号“五贡”。他们只有生员(即秀才)的功名,若想再进一步,仍须参加乡试。惟一的照顾便是无论国子监生之籍贯为何地,皆可应试于顺天府(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市)。若不再考取功名,以国子监生身份入仕,则多被用做县丞,或教谕、训导等学官,秩低而俸薄,权轻而利小。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一直不高,学校课业也就相对宽松懈怠。加之封建时代教学方式之陈旧落后,教学内容之枯燥贫乏,使得学生主要的功课便是背书、写字、作文。“青春作赋,皓首穷经”,即是对此辈的生动写照。   另外,国子监还培养了大批外国留学生。明洪武时期,南京国子监就有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记载。先是有高丽国学子,后日本亦遣子弟入监读书,国子监增设号舍,专供留学生居住,国子监迁北京后,继续招收。清初近四十年间未接收外国学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礼部奏曰:琉球国“国王尚贞,以本国远被皇仁,倾心向学,恳祈使臣汪楫等转奏,愿令陪臣子弟四人赴京受业,应准所请,听其遣臣子弟人监读书”。康熙下旨允行。“自后,每遇册封,遂沿为例”。从此,外国留学生尤其是琉球官生,入清国子监读书者络绎不绝。其后,朝鲜、俄罗斯、日本等周边国家也遣员来华,从中不难看出当时国子监所具有 光绪
的亚洲最高等府的学术地位。   国子监监生身份向不为世人所重,而自明朝景泰皇帝开生员纳粟纳马入监(即例贡)之例后,国子监门槛愈低。尔后捐监之风大开,监生以钱铺路,良莠不齐,益为世人所轻。   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廷下诏,于明年永停科举,各级学校皆改办新式学堂。国子监亦停止招生,祭酒改为国子丞,只负责孔庙祭祀等事务。1912年,清帝退位,国子监亦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