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那教的由来是什么,耆那教庙宇的构造有什么特点?

2025-04-22 02:00:1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耆那教(Jainism)是婆罗门教的一个分支,“耆那”(Jaina)是这种教创造者筏驮摩那的称号,意思为“胜利者”、“完成修行者”,因此,耆那教也称为“胜利者宗教”。但是由于耆那教否认吠陀的权威,所以被婆罗门教认为是异端。它像佛教和婆罗门教一样,也有自己的庙宇。

耆那教庙宇,主要是在印度的北部,盛行于公元1000~1300年间,英国学者A.麦唐那指出,北印度耆那教的庙宇量显著的特点是立在修道室门口前面的一个耆那教圣哲的塑像,他如佛陀一般地盘腿坐着。这个入口门是以支持在八个柱上的圆顶屋构成的,圆顶屋的每一对相邻的柱形成一个拱门,这是由圆柱顶端的下部“柱头”所分出的“支柱”所形成的。如此“支柱”予依附在柱头的“轩缘”以额外的支持,穹隆室是以平行方向的石材构造的,一层层向中心掩砌着,直到最高的屋顶部分,然后用一块石板封闭着屋顶。无疑的最初的平行圈本是八边形的,在交角的地方横放着平直的石板,但是渐高则石板逐渐被凿成构成圆圈中的弓石状,所以形成逐渐狭小的石圈环,直到最高处始将穹隆顶封闭着。使人难以理解的是,耆那教的教义提倡苦修、禁欲,甚至残酷地自我折磨,但是其庙宇却又非常重视华丽的雕刻。其中阿部山维乌拉寺(VimalaTemple,MountAbu)是一座现存最早也是最完整的耆那教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