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仙女与董永的故事发源地是江苏东台吗

2024-11-06 17:19:2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七仙女与董永的故事发源地是江苏东台。具体为江苏东台西溪镇西北角有一小村庄,叫“董家舍”。

七仙女与董永的故事:

传说七仙女深为董永的勤劳和孝心所感动,一日在众姐姐的帮助下,乘鹤下凡来到人间。七仙女下凡后,在西溪南面的“十八里河口”与董永相遇,后在“十八里河口”附近的老槐树下,二人拜天地成了亲。

数月后,玉皇大帝得知七仙女下凡之事,大为震怒,遂派天兵天将捉拿七仙女,董永追赶至西溪“南仓河口”,夫妇二人抱头痛哭,生离死别。

七仙女被天兵天将抓上半空,她扔下脚上穿的一双绣花鞋给董永留作纪念。为使董永免遭天兵天将加害,七仙女在空中拔金钗向地面划出一条河,阻挡住追赶的董永,并用双钗插地,凿成两口井,一井河东,一井河西,以示董永在此绝别,永无相见之日。

第二年,七仙女在天庭为董永生得一子,玉帝难容,她只好忍痛把儿子送到十八里河口的老槐树下,托梦嘱董永领子。董永得到儿子,更加思念七仙女,天天来到老槐树旁远眺,遥望天空,殷切期盼妻子回归,全家团聚。

扩展资料

两千年以来,“董永与七仙女”故事传说的原生结构模型虽无改变,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甚至思想内涵都在不断地丰富和创新。

孝感地区传承的《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是一件优秀的民间口头语言艺术作品。关于董永和七仙女故事,既是中国孝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神奇幻想同人间现实巧妙融合的优美艺术作品。它在孝感深深扎根,发育成熟。

传说董永本为千乘人(今山东博兴),但早在汉代即迁移至孝感安家落户,这不仅有史籍记载,且与孝感这一地名的由来紧密相关,还有孝感地区至今遗留的许多遗迹、地名和民俗可资佐证。

作为一件口头语言艺术作品,它正是在孝感地区的崇尚孝道的民间文化生态中,才发育成熟,既凸现孝道主题,又富有民间生活情趣,并通过说唱、戏曲等多种样式的艺术创造走向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优美动人的“董永与七仙女”故事传说主要价值在两个方面。

第一,有关这个故事传说的历史资料和文学资料蕴涵着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包括伦理道德、风俗民情、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丰富信息,具有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

第二,该故事传说所颂扬的孝文化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具有现实实践价值。

“董永与七仙女”故事传说,千百年来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可谓家喻户晓,是中华民族广为流传的著名民间传说之一,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董永

回答2:

1、七仙女和董永的故事,已被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纳入考试题库中。

2、董永传说已在国家国务院文化部备案,并对外已公布。

3、以下为出自 东台县志:

西溪镇西北角有一小村庄,叫“董家舍”。传说,东汉初年董永就出生在这个村子里。早在南宋时的《方舆胜览》中就有记载:“海陵西溪镇,汉孝子董永故居。”清嘉庆《东台县志》详载:“汉董永,西溪镇人,父亡,贫无以葬,从人贷钱一万,以身作佣……”。所以说“董家舍”与董永有关是有一定依据的。

  西溪镇北有一水塘,叫“凤凰池”,昔日池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传说王母娘娘的七个女儿常来此沐浴。凤凰池后建有“天女庙”(久废)。西溪西南面有一村庄叫“鹤落土仑”,传说七仙女深为董永的勤劳和孝心所感动,一日在众姐姐的帮助下,乘鹤下凡来到人间,七仙女乘鹤下凡之处,得名“鹤土仑,即今台南镇社东村,东庄叫“鹤东”,西庄叫“鹤西”。七仙女下凡后,在西溪南面的“十八里河口”与董永相遇,后在“十八里河口”附近的老槐树下,二人拜天地成了亲。天长日久,十八里河口旁边的村庄也成了“河口”村(今属台南镇)。

  西溪西广福寺后院内有一口古井,叫“缫丝井”,大旱之年不涸,传说是七仙女当年为帮助董永赎身而替曹长者家织300匹云锦时汲水缫丝的一口井。清嘉庆《东台县志》载:“井口小而中宏深,味极甘,大旱不涸,每至春深,井生草根长丈余,人以为仙迹云”。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年),巡宰李诚莅临西溪,查看了这个遗迹,建亭其上。当年九月亭建成,坚朴实得宜。亭的梁柱上还雕刻着水藻形的花纹。兴化顾繁在亭上作《缫丝井亭记》。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西溪巡检刘文奎又在此修亭作记。日军入侵前,井上还有凉亭,四角凌云,翼然欲飞;井旁石碑上有亭记,日军入侵后,亭毁井存。传说,董永和七仙女一月还清了曹长者的债务后,夫妇来到西溪南面的“董家垛”,安居于“寒窑”,从此过上了男耕女织的新生活,此地也由此得名“新生”,现为广山镇新生村。

  数月后,王母娘娘得知七仙女下凡之事,大为震怒,遂派天兵天将捉拿七仙女,董永追赶至西溪“南仓河口”,夫妇二人抱头痛哭,生离死别。七仙女被天兵天将抓上半空,她扔下脚上穿的一双绣花鞋给董永留作纪念,一只落河东,一只落河西,落鞋处分别得名“东鞋庄”和“西鞋庄”,两庄又合称“双鞋庄”。为使董永免遭天兵天将加害,七仙女在空中拔金钗向地面划出一条河,阻挡住追赶的董永,并用双钗插地,凿成两口井,一井河东,一井河西,以示董永在此绝别,永无相见之日。后人为怀念善良美丽的七仙女,为井取名“双钗井”,又名“金钗井”;为河取名“辞郎河”。

  辞郎河边有个村落,得名“辞郎庄”(今属广山镇)。七仙女别董永凌云而去,后人在河上建“凤升桥”,俗称“南仓桥”(即今牛桥,旧曾为西溪第一桥)旁边建“凌云亭”,亭久圮。

  第二年,七仙女在天庭为董永生得一子,玉帝难容,她只好忍痛把儿子送到十八里河口的老槐树下,托梦嘱董永领子。放孩子的地方由此得名“舍子头”(今为台南镇杜沈村)。董永得到儿子,更加思念七仙女,天天来到老槐树旁远眺,遥望天空,殷切期盼妻子回归,全家团聚,董永伫立之处便得名“殷庄”,今属广山镇。

  董永死后,后人有感于董永的孝心,为其建“董孝贤祠”,又称“董永庙”。有砖墙瓦盖四合院十余间,祠内供董永塑像,四时香火不断。院内有土建“董永墓”,墓有石碑,碑文为:“汉董孝子讳永墓——道光乙未里人修”。为了永久纪念董永,并将当地村庄取名“董家土仑”,后又改为“董贤乡”,现为台南镇“董贤村”。

回答3:

【天仙配发源地】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流传久远,也是最为生动感人的民间神话传说之一。那么,“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中的丹阳就是安徽当涂丹阳镇吗?而丹阳镇的黄塘村董山里姓董的董氏家族与董永有无关系? 20世纪的50年代,戏剧作家陆洪非根据《织锦纪》、《槐荫记》创作了黄梅戏《天仙配》。故事是说:董永卖身葬父,来到傅家湾给傅员外帮长工。勤劳而善良的董永,被天上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七仙女)所感动,因而七仙女向往人间自由的生活和纯真的美好爱情,来到人间与董永在“槐荫树”下结为夫妻,并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该剧在全国上映后,一时“七仙女与董永”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当涂县董山里董氏家族的人说:董永就是他们的先人。其实,“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的发源地在当涂丹阳早已流传开去。去年,笔者随政协调研组调研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的机会,就丹阳董山里为《天仙配》故事发源地一说,进行了一些了解和考证。在丹阳镇政府负责同志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了自然村董山里,这里青山秀水,景色怡人,更使我们感到一些神秘感。经过几番周折,好不容易找到保管《董氏宗谱》的董氏家人们,使我们看到了很难看到的修纂于民国三十四年、被董山里董氏家族人密藏完好的一部《董氏宗谱》。宗谱的编撰者是《安徽通志》当涂联络站主任陈鹏飞。谱中有关于董永的记述和“千乘董永失母养父之贷资以葬”句(《中国人名大词典》董永条目有注:“董永,后汉千乘人”。“千乘”,地名,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北)。眼下,我们所看到九点多平方米面积的白布做成的“董氏宗图”,虽然年久变色,但图案清晰可见。“宗图”的最上方,有四幅彩画,董永携带一把红雨伞与七仙女的“路遇”,栩栩如生。“雨伞”使人“萦绕”起黄梅戏《天仙配》董永的唱词“家住丹阳姓董名永……”的情景。

据董山里董姓人的口述和文化站工作人员朱志文的介绍,“丹阳”究竟在哪里?江苏、安徽等地都在寻找。蹊跷的是:2005年12月4日的《扬子晚报》上的一篇文章说,位于江苏偌大的一个董永村竟然无一人姓董,但村里大部分人都知道,董永村原来有两个非常大的家族,一个姓董,一个姓陈。董、陈两家因为家大业大,人口众多,传说以“陈家锣、董家鼓”来通知吃饭。大惑不解的是,不知何时,董氏大家族突然消失了。而我们了解的,安徽的当涂县丹阳董山里董氏后人占全村人数的百分之八十。每到农历三月初一,是董姓家人吃宗酒的日子。此时他们悬挂董氏宗图顶礼膜拜,显然是祭奠董永和七仙女。
“丹阳”地理位置独特,安徽、江苏两省的省界线穿镇而过,街巷相连。从距离、位置看,分别位于安徽、江苏两省交接的董山里和七仙山在地理意义上是属于一个丹阳。近年,当涂县丹阳镇在对“天仙配”故事发源地的挖掘和考证上,做了不少的工作,继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是她独有的民族精神全民性的活的记忆。我们希望“深藏闺中人未知”的“董永与七仙女”这段美丽凄婉的民间故事发源地,柳暗花明。而在由政府主导的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问题上,如何吸引公众积极参与,将是留给我们的思考。

回答4:

肯定不是,安徽的

回答5:

应该就是江苏东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