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思:以仁德教化的言论不如具有仁教作用的音乐更容易让人接受,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更容易赢得百姓的喜爱。“仁言”有空洞说教之嫌,而“仁声”是在娱乐中感化,使人心向美向善;好的政令生硬死板让人畏服,而好的教育是以理服人。
2、出处:《孟子·尽心上》
3、语境: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4、翻译:孟子说:仁德的言语、好听的话,不如仁德的声望那样深入人心,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那样赢得民众。好的政令,百姓畏服;好的教育,百姓喜爱。好的政令可以令百姓发财致富,好的教育使百姓民心所向。
扩展资料:
《孟子·尽心上》内容概括:
本篇集中了孟子关于认识论和自身修养的论述,其中不少名言警句,至今具有重要意义。
在《孟子 · 尽心上》中,孟子认为仁义是通行于天下的。其提出“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也就是说如同爱自己的亲人是仁,敬自己的长者是义,这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仁和义是通行于天下的。孟子因此提出了君子要仁民爱物的主张。
其今意即君子对于万物,爱惜而不必施予仁德;对于百姓,施予仁德而不必视作亲人。但是要做到首先要亲近亲人的同时,进而把仁德施给百姓;把仁德施给百姓,进而爱惜万物。这里,孟子在孔子提出的仁爱的基础上,将仁爱的范围从“亲”推广到“民”,又扩大到爱物的领域。“
译文:
孟子说:“仁德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能获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害怕(违背)它;良好的教育,百姓乐于接受它。良好的政治能聚敛到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能赢得民心的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