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的内涵

2025-02-24 01:12:5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关于节日的内涵,我摘录一篇文章,供你参考。 传统节日常反映出一种原生态的膜拜  辽宁大学乌丙安教授认为,节日文化是心灵相通的。拿端午节为例,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赛龙舟等民俗活动,会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出去拔蒿子、拔菖蒲,会不约而同地给小孩抽荷包,会在这一天吃粽子,其实并没人通知要这样做,这反映出一种心灵相通。这些习俗,反映出的大多是追求天下太平、家人团圆的观念,是一种祈求国富民强、风调雨顺的符号。人类本能的信仰是与生俱来的,在每一个人的思想中,都会有追求美好的东西、防范不好的东西的倾向,都蕴含了对自己美好命运的追求,这些都体现出了自己的信仰。这些信仰很大程度上反映在传统节日中,所以,几乎不存在没有信仰的节日。很多传统节日都反映出一种原生态的膜拜。  很多媒体声称2008年是我国传统节日的复兴元年,因为在这一年,传统民俗节日中的清明、端午与中秋被定为国家的法定假日。也有很多专家说,把传统节日作为法定假日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对于这些观点,乌教授认为,如何让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真正返还民间的日常生活,是更值得人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很难有立足之地的。使人们能够安定地生活下来的,正是信仰的力量。”  净化心灵是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  中央民族大学李耀宗教授认为,宗教是从原始崇拜发展而来的,我们所说的原始崇拜,主要包含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与灵魂崇拜。清明节就来自原始崇拜中的祖先崇拜和灵魂崇拜。  早在唐代初年,每逢清明节,有公职的人就会放假4天,而到唐肃宗时,假期延长到7天,这说明当时已形成非常重视慎终追远的民风。  李教授认为,在我国,所有的传统节日都有趋吉避凶的文化内涵,都会涉及福、寿、祭、结、娱、情6个方面。具体到清明节,我们不能把它理解为哀伤之节。清明节时,人们并非像当初那样具有丧亲之痛,而是通过扫墓,把愿望告知先人,希望得到祖先的保佑,充满了对今年的期待,表现出的可以是严肃而并非哀伤。  而之所以有寒食节,核心人物介子推则是一位净化心灵的千古圣节。所谓“小人知进而不知退”,介子推是功成身退的典范。我们今天在清明节祭奠介子推,是希望通过祭奠介子推达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在民众中再次提倡并推广孝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目的。而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过传统节日的一个核心理念。  “绵山的云峰寺是佛教的净土宗。那么何为净土?净土就是精神没有杂质、没有污染。建设净土就类同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对人心灵的净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继承和创新应该并行  辽宁社会科学院民俗学文化学研究所所长曲彦斌认为,中国作为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国度,原始信仰最初就是一种民俗,后来才演变为宗教,而我国的民俗学都带有原始信仰因素,民俗的很多东西都是与原始信仰相关的,传统节日也不例外。  曲教授认为,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节日,有些已经成为地方性节日,有些已经消亡,这是因为那些节日不适应社会发展。我们今天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应该是把传统节日中合理的、适合现代文明的内涵保存下来,因为传统民俗的流变过程就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过程。不同阶段的文明对民俗都有一种规范,适应了这种规范也就适应了历史需要。  曲彦斌说,如今,我们对待传统节日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拿清明为例,我们应该重新整合清明节文化。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有很多,清明节的民俗活动也有荡秋千、吃寒食等七八项。汉族以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崇拜鬼,认为祖先去世以后会变成鬼,所以在清明的时候有祭祖活动。但同时,清明也是卫生健康的节日,还是充满希望的节日,如果把这些内涵进行整合,就会发现,清明节是在纪念先人,但不该是哀伤的。通过清明祭奠,我们可以增强自己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如今,清明节第二次被正式列为法定节日,体现了我国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是令人欣喜的。此时,我们应该考虑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过这一节日。拿清明祭祖来讲,曲彦斌举例说,辽宁满族的清明祭祖就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他们也吸收了汉族祭祖插柳的习俗,但他们只是在柳条上系上五彩纸,然后插在先人的坟墓上,并没有普通祭祖习俗中的烧纸行为。这不仅没有丧失自己的文化传统与信仰,还非常环保、非常先进。可惜的是,这种祭祖方式只在很少一部分人中流传,没有得到推广。我们应该“推进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充分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特色和优势,立足现实国情和时代进步大势,通过研究和探索,使之形成新的特色和优势,使其与时俱进就要使之融入现代文明,为之注入新的生命力。”  宗教界的服务空间  据香港中文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吴真介绍,在香港,传统节日从未被排斥在公众假日体系之外。近百年来,每年清明公众假期前后,祭拜先人的思亲风俗就会在此时表现出香港人对于传统中华民族文化的顽强传承和情感认同。在这一过程中,民间社会团体(当然也包括宗教团体)的适应性角色转换,则为香港的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提供了和谐共处的可能,并在某种程度上调和了政府条令与民间风俗之间的正面冲突。  出于城市发展的空间需求,1951年,香港政府命令逐年撤销各处土葬坟场。这一条令催生了1960年代之后香港清明思亲风俗的一大变化。佛教与道教团体开始着力于为市民提供存放骨灰龛位的相关宗教服务,同时在清明前后举行规模宏大的思亲法会,为市民超荐先人。  吴真认为,清明思亲法会的目的已经从传统的思亲报恩扩大到具有现代社会特点的慈善事业。香港佛教与道教团体因为顺应了香港都市化历史进程,从清明思亲法会及相关丧葬服务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资源,从而呈现出现代都市宗教团体的新特点。  吴真补充说,香港的道教与佛教团体都是政府核准的非牟利宗教团体,所有收入必须全数用于宗教及慈善事业。而她在进行的田野调查中发现,广东等省的宗教团体也开始有了角色转换的意识和行动,但很多操作还很不规范,需要在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应更多关注传统节日的内涵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守华认为,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时,如果不了解道教,很多文学艺术方面的东西都很难理解。道教中和了中国文化的很多东西,中国文化很多方面又来源于道教。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宗教信仰因素,都有自己的信仰内涵在其中。所以我们在庆祝一个传统节日的时候,应该更多关注它的内涵和精神,而把纪念形式看得更轻一些。  刘教授认为,清明作为国家的法定节日,我们应该把它的中心突出出来,使其以祭祖为核心,进而发扬先人的宝贵品质,传承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要把这个节日扩大,使其不仅仅限于家庭、家族,而是推而广之,不仅仅祭奠自己的家人,不仅仅祭奠那些我们已经知名知姓的先烈,还要发掘一些被冤屈、被误解的人,因为那些人也是值得我们尊敬和纪念的。

回答2:

因节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