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同志是全国各族人民敬爱的总理。他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在青少年时代,就富有革命理想,立志为兴我中华而读书。
1910年夏,12岁的周恩来,跟随伯父到东北奉天,先在铁岭银岗书院读了半年
书,后来,转入奉天关东模范学堂读书。
有一次,老师提出“为什么读书”的问题,要同学们回答。有的说“为了明礼
而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还有一个学生说“为了帮助父亲记账
而读书”,弄得哄堂大笑。当老师问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响亮而严肃地回答说: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充分表达了少年周恩来要为祖国独立富强而发愤学习的宏 伟志向。
我推荐姜子牙“愿者上钩”的故事。
姜子牙出身低微,前半生可以说是漂泊不定、困顿不堪,但是他却满腹经纶、壮志凌云,深信自己能干一番事业。听说西伯姬昌尊贤纳士、广施仁政,年逾七旬的他便千里迢迢投奔西歧。但是来到西歧后,他不是迫不及待地前去毛遂自荐,而是来到渭水北岸的磻溪(今陕西宝鸡市陈仓区磻溪镇)住了下来。此后,他每日垂钓于渭水之上,等待圣明君主的到来。
一个年逾七旬的老人,对自己有如此高的自信,并且对眼下的困顿并不以为意,千里迢迢投奔西歧可谓积极,对于可成名的机会采取“愿者上钩”的态度,可谓乐观。
毛泽东的诗词呀,他的通常都是一种在苦难、绝境中仍能孕育出的对中国命运积极乐观,拼搏进取的豪迈大气的精神,不论在什么严峻的环境中,在他的诗词中看不到死气,总是带给人一种向上生机和力量。比如: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那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