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子”里装的是什么钱?
SDR(Special
Drawing Rights),意为特别提款权,又被称作“纸黄金”,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构建的一种“准货币”。它最早发行于1970年,由IMF根据会员国认缴的份额分配,是会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
具体来讲,当会员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他会员国换取外汇,以偿付收支逆差或偿还基金组织的贷款。同时,SDR还具有一定的硬通货效力,可以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正因为它是IMF原有的普通提款权以外的一种补充,所以称为“特别提款权”。
SDR的诞生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初爆发的美元第一次危机。这次危机暴露出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重大缺陷,二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亟需改革 。经历了多次谈判和利益纠纷,IMF最终通过了由比利时提出的折衷方案:增加各国向基金组织的自动提款权,而不是另创新储备货币来解决可能出现的国际流通手段不足的问题。自此,美元再也不能独立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其他国家货币没有条件作为储备货币的问题也得到了妥善解决。
虽然具有诸多真实货币的功效,但SDR并非一种有形货币。它的作用就像是一个篮子,把符合条件的货币装进来,捆绑为整体进行交易。目前SDR仅包括全球范围内四种主要的储备货币——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分别占整个“篮子”的45%、36%、10%和9%。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权重不同于当前全球各国央行外汇储备中的货币配置比例,后者当中这四种货币的权重分别为 64%、20%、5%和4%,而SDR仅占外汇储备的3%。
作为一种保障国际货币流通的平衡手段,SDR自然也要紧跟全球经济形势的脚步。按照惯例,每隔五年,IMF都会对SDR货币篮子进行一次复审,重新评估篮子中的货币是否是国际交易中具有代表性的货币,以及各货币所占权重是否真实反映了其在国际贸易与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程度。IMF的上一次审查时间是2010年,对篮子的货币权重进行了一定调整,其中美元和日元的权重略有下降。2015年是IMF又一轮评估审查的年份,SDR也自然而然成为了各大金融机构和媒体的关注热点。
“软妹币”强势进击SDR?
作为全球最活跃经济体之一的中国,怎么会缺席如此重要的年份?人民币有望于11月加入SDR货币篮子的消息,想必各位也都有所耳闻。事实上,早在五年前,中国就曾向IMF争取这一权益,但并未获得准许。按照官方标准,申请纳入 SDR 需要符合两项宽泛的标准:1)发行该货币的辖区在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中占有较高权重;2)该货币可“自由使用”,即可广泛用于国际交易的支付并在主要汇率市场上被广泛交易。毋庸置疑,中国完全符合第一条标准,但在第二条标准的“自由使用”上却备受争议。
横亘在中国与SDR之间最大的障碍,就是现阶段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是不可兑换的。简单来讲,国际收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汇)分为两部分,一项是“经常项目”,包括进出口外汇、劳务项目等等;另一项即“资本项目”,主要是直接、间接投资造成的外汇流动。目前我国仅开放了经常项目,而未开放资本项目。比方说你想要赴美留学,你可以在银行将人民币直接兑换为美元;但如果你只是想要把美元作为存款的一部分而并无实际用途,银行便不会接纳。这样的未完全开放状态一方面削弱了人民币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成为了以美国为首的、对人民币加入SDR问题态度消极的国家的有力依据。
应该说,中国对于SDR问题是相当重视的。为了使人民币顺利成为“篮子”里的第五种货币,一段时间以来,政府出台的多项政策都在为人民币的SDR之路清除障碍:8月11日出台的人民币中间价汇率机制改革,使得人民币在岸和离岸汇率在近几个月逐渐靠拢,汇率偏差矫正已初见成效;10月24日放开存款利率上限,人民币利率实现市场化;11月3日发布的《十三五建议》更明确指出,将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转变外汇管理和使用方式,推动人民币成为可兑换、可自由使用货币。
凡此种种,“软妹”此次为了“入篮”也是放大招啊!
“面子”还是“里子”?
如果你认真看了前面的这些“干货”,你可能对“SDR仅占外汇储备的3%”这一点印象深刻。诚然,SDR 很少被用于 “IMF范围之内各国货币当局之间交易”以外的领域,在外汇储备中占比也相当低。更有学者称SDR“背后没有一个主权国家支撑”,本质上只是一个以美元为主导的“花架子”。
在一片有理有据的质疑声里,我们不禁要问:SDR对于人民币,对于中国,究竟是“面子”还是“里子”?根据财新网专栏作家张涛的分析,SDR对于中国的主要红利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作为拥有最大SDR发言权的美国政府,在人民币加入SDR的问题上始终消极,甚至是抵触。抛开大国之间竞争遏制的因素,美国的态度实际上是在表明对于中国市场化机制的不完全信任。中国要想成为开放型的大国,普遍赢得的国际信任至关重要,而人民币加入SDR无疑是获得这种信任的重要标识,这个“面子”不能不要;
(2)
截至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先后和30多个经济体签订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同时有消息称部分国家已经或准备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的一部分。然而在多边互换方面,人民币的进展还十分有限。如果人民币加入SDR,无疑就拥有了参与多边互换机制的权利,这个“里子”在应对危机时刻硬通货的缺乏和汇率波动性方面是十分必要的;
(3)
纵观历史上大的金融危机,发展路径基本有这样一条规律:由金融机构的信用危机,到经济体的主权危机,再到国际货币体系的改变。目前,全球正处在国际货币体系改变的关键时期。如果可以顺利加入SDR,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将产生质的飞跃,在这场改变中的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这样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正是一个更重要的“里子”。
综上所述,对于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和人民币国际化历程而言,SDR篮子可以说既是“面子”又是“里子”。由于配置规模有限,短期来看加入SDR并不会对中国的资金流和汇率有太大的影响,但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提升国际话语权的角度看,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
按照计划,人民币是否纳入SDR货币篮子的答案将在本月揭晓。人民币究竟能否走上国际化、是否能成为第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SDR货币、国际货币体系的格局是否将要翻开新的篇章,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