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纯纯相处一共四年,她给我的印象是很难忘的。一张圆脸庞,一双明亮的大眼进睛,总爱一眨一眨地,闪耀着欢乐温和的光,那小巧玲珑的鼻子,微微向上翘着,一张不大不小的嘴,长在圆圆的小脸上,说起话来有条有理,使人心悦诚服。
我有一个表弟,还不到十岁,长的虎头虎脑,脸蛋又胖又圆,两只大眼睛又圆又亮,他常常能把下牙齿咬在上牙齿的外面,作出“兜齿”的怪样,逗的大家发笑,然后他也笑,滑稽极了。他的头显的比别的孩子的头大。他常说两句歌谣:“头大头大下雨不怕,别人带伞我有脑瓜。”
她何尝不知道自己的丹凤眼是美的。那双眼睛的确不大,细细的,长长的,眼梢微微向鬓角挑去,眼珠虽不黑,但目光流盼时,深灰色的瞳仁里不时有一颗颗火星迸发,眼白却白得淡淡地泛出蓝色的闪光,单眼皮,睫毛并不长,但又密又黑,使眼睛像围着云雾一般,朦朦胧胧的,显的深不可测,神秘,诱人。但她的眼睛真正的美是美在传神,不论是浅笑,还是大笑,只要一笑,那双眼睛里就会有鲜花开放。那花儿鲜艳,娇媚,逗人喜爱,使她的脸面顿时甜蜜,俊俏,神采飞扬,即使她气恼,冷笑,那眼里依然隐约有花儿颤动。
第二节数学课一开始,我悄悄的注意起聂老师的眼睛来,这双眼睛是有特殊的地方:亮,特别明亮。那一对水汪汪的瞳仁骨碌碌的转,像闪光的露珠在绿荷上晃,又像晶莹的珍珠在玉盘中溜,当聂老师的目光转过来,跟我的目光相碰时我赶紧低下头来,真的,那目光已经照到心里去了。老师的眼睛是有特异功能的啊!我突然间来了点灵感,我想起了电影里的探照灯,想起了童话里的宝镜。
爸爸大高个儿,淡黄的卷发,白白净净的方脸上嵌着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下,一双鼻孔显的特别大。小时侯,我常常望着他的鼻孔发问:“爸爸,你的鼻孔为什麽这麽大?”他总是笑着回答:“选马就要选鼻孔大的马,因为大鼻孔的马跑的快。爸爸小时侯在学校就是短跑冠军,不信你问妈妈。”这时,我和妈妈就会望着他的鼻孔哈哈大笑起来。
“我很高兴。”库克新夫人说,两只圆圆的眼睛注视着巴扎洛夫,两只眼睛中间挂着一根孤零零的小而发红的朝天鼻。说实在的,她跟本称不上美丽:她的鼻子生的太小,鼻尖向里勾,鼻梁自然也不宽,上面还生着一些雀斑。 你看,她那一排长长的刘海儿像一排门帘从额头垂下来,把眉毛都盖住了。眉毛下那双眼睛不大,却显的很有生气。美中不足的是那个小鼻子上长了好多雀斑,不过她压根儿没想过要为这些小玩艺儿而烦恼。她整天快活的像个神仙。
挑山工》一文中对挑山工外貌的描写: “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他浓目一抬,咧开嘴笑了,露出洁白的牙齿。”
俄国作家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可以说是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典型,作者对他外貌的描写可以说到了惟妙惟肖、朴实无华的地步:“他也真怪,即使是在最穷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着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支起车蓬。”
孙犁的《荷花淀》所刻画的水生是一个勤劳善良、淳厚朴实的形象,因此在对他进行外貌描写的时候,作者就抓住了这方面的特征:“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
《一面》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写的是与鲁迅的一面之交,为什么鲁迅先生的形象会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关键在于作者抓住鲁迅先生的外貌特征——“瘦”!作者对鲁迅的“瘦”前后有多次描写,初次是从远处暗中观察,看到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开外的中国人”;第二次是从近处明里写鲁迅的外貌“瘦得教人担心”;第三次是运用比喻手法直接写他“竹枝似的手指”,同样是突出他的“瘦”;第四次写鲁迅说完话后,“我”惊异地望着鲁迅“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第五次是在鲁迅点头默认自己的身份后,“我”见他的脸——“瘦”;最后一次是我把银圆放到鲁迅手中时,看到“他的手多瘦啊”。
例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二回对夏总甲的描写便显得非常传神:“外边走进一个人来,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作品第三回写范进,同样妙不可言:“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放头牌的时节……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作者对王熙凤的外貌描写可谓是用墨如泼:“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提起鲁迅的小说《祝福》,我们最难忘记的大概还是里面的主人公祥林嫂。她第一次来鲁镇做工的时候作者是这样写她的外貌的:“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祥林嫂被卖改嫁后,不仅死了丈夫,而且失去了儿子,再一次来到鲁镇做工时,外貌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她仍然头上扎着百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当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当作不干净的女人而遭到歧视后,她的精神防线开始崩溃了,这时她的外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了;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
鲁迅的小说《故乡》中两次刻画了闰土的形象。少年闰土生气勃勃,机智勇敢,是一个项带银圈、手捏钢叉保卫瓜田的小英雄。二十年后的闰土却面目全非:“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得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而更使“我”感到悲哀的是闰土的神情与态度:“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赖心}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曹雪芹《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