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南宋士兵宁愿饿死,也不愿意吃小米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南宋士兵宁愿饿死也不吃小米?
2025-04-24 04:38:0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其实这个是谣传,没到饿死不吃的地步,只是南宋士兵对小米与小麦不喜欢倒是真的,而他们所厌恶的一是没吃过,二是不知道咋吃,三是饮食习惯让他们一时半会接受不了小米。在此说说他们对小米厌恶的具体原因:


一、没有吃过。南宋士兵去北方打仗之前,一直都是以稻米为主,一颗颗嚼着只会塞牙的小米对没有吃过小米的南方士兵来说,这玩意就跟稻田里的稗草差不多大小的食物,看着小米就觉得它是稗草的草籽,别提吃饱了,连吞下去都排斥。


二、不知道小米怎么吃。就拿现在的烹饪方式来说,小米对于大部分人的做法都是小米粥,再多点就是小米南瓜粥等杂粮粥,鲜少有人会多一些小米的其他烹饪方式,它跟面条及米饭相比,在烹饪方式上就少了一大截,烹饪方式只有粥跟糊糊,并且还没糖可以放的食物,换你天天出生入死让你喝粥你也不想干。


三、饮食习惯。南宋的士兵在征兵之前,虽然家里条件也差,但是在那个年代去当兵的,都信奉着当兵有饭吃,而小米这种主食对他们来说,连饭都不是,这种感觉就很微妙了,因为在没把小米当主食的人来说,那就是连饭都没得吃。或许部分人能接受没有饭,吃面可以,但是告诉他没饭,没面,没馒头,只有粥,那他们不暴走已经不错了。


所以说,虽然这谣传得有点厉害,但是南宋士兵不喜欢吃小米也是事实,南北差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得明白的。

回答2:

其实这就是饮食习惯的问题啦,当时很多南宋士兵在之前都没有吃过小米这个东西,所以就不相信这个东西是可以吃的,再加上很多人也吃不惯小米的味道,于是就出现了很多人宁愿饿死也不愿意吃小米的情况,这种排斥的心理我们很多人都有,当时的士兵大概觉得吃观音土都比吃眼前这个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玩意儿要靠谱吧。

当时南宋士兵正在跟金人对抗,因为朝廷给士兵们的粮饷本来就不多再加上当时作战的地方天气状况又不太好,经常瓢泼大雨,朝廷就算是有心想要给军队补给粮草,但是因为天气原因,运输起来确实也不容易,幸亏金人在撤退的途中丢下了一些带壳的小米,只是这样宝贵的物资,南宋士兵却不敢吃,导致每天都有人被饿死。

其实我觉得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自己也不会吃那些不认识的东西,就算是在很饿的情况下,我们也会选择继续饿着,不愿意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人有的时候就是缺乏一点冒险的精神,不敢也不愿去尝试一些新鲜的事物,害怕自己会受到伤害,我想大家都听过世界上第一个吃番茄的人吧,很少有人会有这么勇敢。

再加上当时被金人留下来的小米已经因为天气潮湿的原因有些发霉变质了,丑陋的外形加上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吃,南宋士兵就更不愿意吃了,长期没有饮食加上士兵们长期赶路落下了一身的恶疾,正是因为这样才会出现每天都有人死的情况。

回答3:

根据根据历史记载,金人攻打南宋,然后战败之后撤离,匆忙之下留下了小米,但是南宋士兵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吃小米,导致饿死,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是跟饮食生活习惯有关,根据历史记载,南宋士兵中很多是福建广东人,没有粮食吃,每天都有两三百人死掉,金兵可是留下了许多的小米,但是南方人大多吃大米,所以对于小米的吃法不甚了解,这其实也反映了士兵的不思变通,有粮食不吃,活活饿死。

第二是跟南宋人的性格有关系,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南宋人二十多年的时间,锦衣玉食,谁也不愿意披上战甲去冲锋陷阵,而且由于粮食匮乏,导致士兵饥肠辘辘,很多人知道是金兵留下的粮食,觉得吃敌人的粮食没有骨气,所以宁愿饿死也不吃,这放在过去是骨气,放在现在可能就是愚昧不通,但是作为现代人没有处在过去的位置,所以我们无法评判。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时的环境不好,因为作战期间天气潮湿,长期下雨,导致留下的粮食发霉变质,可能有一部分人是愿意吃的,但是由于粮食坏了所以没办法再吃了,或者是因为小米是没有剥好的,还带着外壳,很多人以为是坏掉的粮食,就没吃,加上天气不好,很多疾病出现,所以有大批量士兵死亡。

其实就目前来说,判断南宋时期士兵饿死也不吃小米,想要找一个准确的原因还比较难,因为毕竟过去了这么长时间已经成为了历史,留下的记载也是寥寥几句,依据我们现在的推测可能会有不准确的地方,所以要理性判断。

回答4:

都知道小米产于北方,所以北方人应该是喜欢吃小米的,而南方人并没有见过小米,更不用说吃了,所以吃不习惯是最大的原因。再加上战争期间条件的艰苦天气的恶劣,小米不能得到很好的保存,使得原本就不习惯的南方人更加难以下咽了,淡而无味的粗糙的小米让南方人觉得如同嚼蜡。然而这些士兵们长期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早已经失去了进取之心、雪耻之志,他们当然吃不下淡而无味的小米了,当然觉得这只不过是与土没什么两样的东西。

回答5:

明明小米可以吃,南方的士兵们为何宁愿饿死也不吃? 按道理,在北宋和南宋之交,随着大批北方人的南迁,长江流域一带的农民已经开始种植小米。如“沅、湘间多山,农家惟植粟”,他们的主食与北方人基本相同。在海南岛,“所产粳不足於食,乃以薯芋杂粟作粥糜以取饱”。南方瑶人“耕山为生,以粟、豆、芋魁充粮”。上述记载均说明南方人并不单纯食大米,小米也成为不可替代的主食了,为何当兵的宁愿饿死也不吃小米?
王之道说:“吾之将士,比自讲和以来,初无尺寸之劳、毫发之功。二十年间,享其富贵尊荣……黄金白璧,歌童舞女,充其私室,朝游暮宴,其奉养倍侈,有非言之所能尽者,孰肯披甲胄、冒锋镝、奋不顾身以拘国家之急哉?”在如此奢侈的生活环境中混日子的士兵们,又如何要求他们养成艰苦奋斗的吃小米精神呢?
另外,绍兴二十一年,学者何侗论及当时的军政之弊说:“为将帅者,不治兵而治财,刻剥之政行,而附摩之思绝,市井之习化,而训练之法坏。二十二年间,被坚执锐之士化为行商坐贾者,不知其几。”原来当兵的一边当兵,还一边做生意,“保家卫国”和赚钱发财两不误,当真是历史奇迹。
小米主产区在北方,南方部分地区也有生产,做干饭口感是不太好,但熬粥绝对一流。之所以士兵不爱吃小米,主要是长期的养尊处优,失去进取心、雪耻之心,觉得吃小米有失颜面。对于这些商兵来说,饿死事小,失面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