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目光短浅来形容魏王的确是很合适的,他乐于一方霸主的安逸,对己方的优势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不断倒退。
要说魏国,曾经也强大过,好歹也是一方的霸主,只是令人不解的是,魏国在占领了河西之后基本上就居于一方的安逸,对秦国也不再有从前猛烈的攻势,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原因吧。
其一,是因为魏国没有把握住地理优势。
当初魏国拿下河西之后并没有直接向西前进,而是调转方向,向东发展。当时主流的意见是一鼓作气,将秦国直接一劳永逸的解决,只是魏王不以为然,如果当时真的一举灭秦的话,出现一个魏始皇也是极有可能的。秦国对魏王来说就是穷山恶水,没有什么价值。所以便把目标转向了韩国和赵国,可是让人想不到的是,齐国突然加入了战争,魏国遭到了重创,从此沦为了一个人人可欺的国家。
其二,是因为没有重视自己国家的人才。
前期的魏国可以说是人才辈出,本土优势极佳,几乎所有的人才都聚集在魏国,毕竟那时魏国的实力摆在那里。可是后来,魏国的君王根本不重视也不在乎什么人才不人才,就这样魏国极其恶劣的社会环境对大批人才来说毫无用处,就转向别国发展。比如商鞅、张仪、范雎等等,他们就是去往了秦国,正因为如此,秦国才得以快速的发展起来。
就这样,魏国和其他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直到秦国带兵打到魏国的时候,追悔莫及的魏王也很绝望。有可能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大好机会就这样白白失去,只得沦为别人的垫脚石。
魏国攻占河西以后已经是元气大伤,虽然魏国当时是最强国家,但是如果在伤了元气的情况下还和秦国对抗,可能会因小失大,反而会落于下风,为了稳妥起见魏国并没有继续灭掉秦国,而是开始休养生息
魏国在占领完河西之后,已经损失惨重,伤痕累累,并不适合继续征战,继续打战只会得不偿失,所以魏国选择停下来,慢慢修养,并不急于一时。
魏国攻占河西之后,路途遥远,长途跋涉,本来就消耗掉了很多军力,此时是没有能力再攻打秦国的。而且当时的秦国势力强大,所以魏国需要先做修整。
以上帝视角看,是觉得应该灭掉秦国,可是打仗是要钱的,打秦国只能得到土地,可是秦国穷没钱,百姓又彪悍,打要死很多人,而且能保证其他国家不插手吗??隋朝的杨广,3征高丽就被人说死,高丽也是穷的吧。赢了也挣不了钱,空耗国力,对当时的魏国也是一样。秦国如果没商鞅变法,结局多半也就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