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其代议制度的确立是人权对抗神权和王权的一次重大胜利,在世界民主化的进程中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和示范意义。
君主立宪制较封建君主专制有着本质的不同,是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在1832年的议会改革中,工人阶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改革后,工人、贫民仍被排挤在政治权力之外。通过学习,让学生辩证地认识资产阶级民主的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
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政治革命的胜利,仅仅迈出了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第一步。因此在英国“光荣革命”后,要想确保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就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完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课就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来叙述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即英国代议制度确立和完善的过程。
本课在知识结构上可以分成两大部分: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经过和英国在19世纪中后期民主政治的发展及所呈现的新特点。其中,前者通过《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内阁制的确立和完善等几个部分的描述来展现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
【“光荣革命”】本目主要是概括介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曲折反复的过程,为同学们了解英国代议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提供了一个政治背景和历史延续性的铺垫。
16世纪到17世纪中叶,封建制度走向没落,而资本主义因素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在经济上摆脱束缚,在政治上拥有统治权。他们利用其把持的议会与国王展开夺权斗争,与当时专制的斯图亚特王朝矛盾急剧尖锐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触即发。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早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所颁布的《大抗议书》,便勾勒出了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政治目标。
内战中,新贵族出身的克伦威尔改组了议会军,大败国王军队,把革命推向了高潮。1649年1月,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5月,共和国成立。这一革命成果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了革命的既定目标,但是只有这样才可能沉重的打击封建势力,才可能最终实现革命的最初目标。正如恩格斯所说:“为了取得即便是那些在当时已经成熟而直待采集的资产阶级的胜利果实,也必须使革命远远地超出这一目的。”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保护既得利益,稳定政局,阻止人民将革命推向深入,急需集权政治。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军事征服起家的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建立起了独裁统治,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同时又暴露了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保守性,阻碍了英国的民主进程。
克伦威尔死后,出于同样的目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惜向封建势力妥协。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这体现了英国当时的国情和阶级力量的对比情况,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出现了反复。
但是,复辟后的斯图亚特王朝没有按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设想去进行统治,而是积极复活革命前的一切反动措施,其后退幅度已经超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容忍范围,已经威胁到了他们经过革命取得的利益,于是议会迎立詹姆斯二世的女婿、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即位为英国国王,让他来按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意志进行统治。由此可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实现革命最初的既定目标,确保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既得利益,因此是一场胜利的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留了国王,大大削弱了王权,这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妥协的产物,是与当时英国国情及革命领导力量的构成相适应的,是切合实际而且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限制王权的法案】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与封建君主制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议会立法主宰国家,国王只是依法而治的君主,必须执行的是资产阶级的意志。为此,“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首先通过一系列的法案来限制王权,把实际的权力转移到议会手中,从而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基础,成为君主立宪制确立的第一个阶段。
这些法案包括:1689年的《权利法案》,1701年的《嗣位法》(即《王位继承法》),这两部法案都对王权做了具体的限制,同时把国王继承权、任命法官等重大问题都掌握在议会手中。君权衰落、议会权力的增长成为这一时期一个总的发展趋势,君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再也恢复不起来了。
【小密室的演变】这一目主要介绍了英国责任内阁制度的确立和完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夺权时期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和英国代议制度的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国王“统而不治”,只是一个虚君;内阁由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组建,行使行政权,但必须对议会负责;议会除立法、财政大权外,还拥有了对行政权的监督控制权。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议会通过一系列的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某些权力,并享有了立法权,但是行政权还掌握在国王手中,并直辖一个最高的行政机关——内阁。内阁的主要大臣由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担任。
18世纪初,自乔治一世开始形成了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的惯例,并且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也成为惯例,这样议会的行政权力大增。1742年,沃波尔内阁的政策遭到议会反对,沃波尔辞职,创下了“首相遭议会反对时应辞职向议会谢罪”的惯例。至此,内阁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内阁制便形成了。
1783—1784年,小皮特内阁遭到下院反对,内阁决定解散下院,提前进行议会选举,由新成立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这一惯例进一步完善了责任内阁制,从而建立起了英国式的代议制度。
【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本目旨在加深学生对英国代议制度的全面了解。议会选举规则的本身就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而议会选举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又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随时代而不断推进的具体表现。
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议会的选举规则因袭的仍是中世纪的选举制度,选举权严格受财产限制,而被选出的议员大多都是贵族和大资产阶级。
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进行议会改革,参与国家政权。而广大工人则为了争取普选权,也积极投入斗争,成为工业资产阶级的有力支持者。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和选举权,这是资产阶级对土地贵族的一次重大胜利,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当然这次改革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就是工人、贫民仍无选举权,充分表现了民主的阶级性。
此后,英国又进行了1867、1884年的议会改革,使民主政治在资产阶级的范围内不断向前推进,议会选举更趋民主化,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英国议会的“第三院”】本目讲述的是:英国式的资产阶级代议制随着帝国主义时代的到来所呈现出的一个明显特点——行政权力的膨胀。
19世纪后期,英国也开始向帝国主义时代过渡。由于垄断组织的出现,使英国面临着更为激烈的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和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使资产阶级不得不在政治上做出必要的调整。加强行政权力,就是其表现之一。19世纪70年代以后,内阁开始逐渐凌驾于议会之上,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并掌握了一部分的立法权,而且还在议会那里篡夺了财政权,出现了“内阁专横”的政治局面。
美:国的民主政治,正是在这八十年中完成了奠基的,美国黑人为美国的民主政治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美国早期的奴隶制
美国立国后八十多年(比新中国的历史还长!)的“奴隶制”的历史,则证明现代的宪政民主政体同样也逃脱不了这个历史规律。
那么,为什么民主初期的美国要保留“奴隶制”呢?这要从美国的种植园经济谈起。十八世纪下半叶的美国还是一个几乎纯农业的国家,农业是这个国家的主要经济支柱。在美国农业生产中,棉花、烟草是最重要的作物。美国的棉花是英国纺织业的原料来源之一,也是美国对外贸易的主要货物。熟悉农业生产的人都知道,种植棉花与种植小麦等其它作物不同,棉花的种植、不间断的田间管理和采摘是非常消耗劳动力的,几乎没有“农闲”的时间,(1)当年美国颁布《宪法》时这个国家人口不过四百万人,地广人稀,而南方的种植园面积很大,同时劳动力又奇缺,假如棉花种植者雇佣自由劳动力来种植棉花,那么奇缺的劳动力将会抬高工资价格,棉花生产的成本将会大大提高,这将削弱美国棉花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黑奴种植棉花和烟草在经济上是划算的,这就是美国早期农业使用黑奴的原因,这个原因与美国当时的国情密不可分,非常独特,因而它是合理的,是有利于美国的物质自由的。美国立国的精髓就在于她追求的是自由而不是民主,这种自由,毫无疑问是包括“物质自由”的,这就是说不管采用什么政体,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绝不能妨碍“物质自由”。美国人是彻头彻尾的“物质主义”的民族,他们的一切行动都是讲究实际的,从现实出发。美国人从不被玄妙的理论迷到,美国采用民主政体,是为了保障白人的“精神自由”,而要为了要维持民主政体,在那个物质不发达的时代美国就有必要牺牲黑人的“精神自由”。
1787年,美国十三个州的代表齐聚费城,在讨价还价的争吵中开始制定美国宪法,这部宪法是《独立宣言》的法律化,在有关宪法条文的讨论中,有一件事困扰着参加制宪会议的代表们,那就这个国家南方各州的“黑人奴隶”,按照《独立宣言》的原则,这些黑奴毫无疑问应该得到解放,但是这却引起了南方各州代表的强烈反对,他们甚至威胁要退出联邦。在这种情况下,南北双方有关奴隶的问题上,达成了三条妥协。宪法第二条第九款,第四条第二款实际上就是维护奴隶主的利益的(2)。当时南北双方达成的妥协归纳起来,实际上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在禁止进口奴隶的问题上,合众国给了南方二十年的缓冲期。第二个部分是,在如何以及何时解决殖民时期遗留的奴隶制问题上,联邦政府承认无权对各州作出强制性裁定,而是由各州自己立法解决。应该说,这反映了美国建国时的推崇自由平等精神的大势所趋,但也承认“奴隶制”对美国经济的重要作用。当时马萨诸塞和宾夕法尼亚州在独立之前就废奴。而在美国宪法所限定的禁止进口奴隶的1808年限期之前,几乎所有的州,都已经纷立法禁止进口奴隶。不少州在立法之前,就已经事实上停止了奴隶交易。只有南卡罗莱纳和佐治亚,在立法之后,仍然有违法的进口奴隶的事件发生。
十九世纪初,一种新的效率更高的轧棉机的广泛采用反而促进了南方的奴隶制的兴旺发展。因为以往轧制棉花时都采用手工的方式,效率极低,这样生产再多的棉花也来不及轧制,所以农场主们都无意扩大棉花生产,这样对劳动力的需求就有限,这对废除黑奴制是有利的。轧棉籽机的诞生,使得棉花一下子成为美国南方的诱人的财富。农场主们纷纷开辟大量土地种棉花,因为土地与当时的人口相比,几乎是无穷尽的,所以保留奴隶制,维护奴隶制就成为南方种植园主的根本利益所在。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让他废奴,在他看来,就跟下一纸通令不准他发财的意思是一样的。1820年后,(3)随着棉花成为南方的主要农作物,奴隶制不旦没有被废除,反而日益巩固了下来,并且兴旺发达。
在谈到美国奴隶制时,是黑人而不是白人当奴隶这件事是意味深长的,那个时代的种族歧视普遍不把黑人当正常人看待,黑人当奴隶一般不会引起白人的“平等”的联想。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当时美国没有黑人,假如农场主使用白人当奴隶或农奴,那美国就必须要采用专制政体,美国的宪政民主政治就不会发展起来,甚至连《独立宣言》里的主要内容也不会有,历史上俄皇叶卡捷琳娜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失败就是一个例证。
美国奴隶制的废除的根本因素是美国的“物质自由”己前进到了这样一个新的时代,这时由于西部大开发,北方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南方的棉花农业经济在美国总体经济中越来越占很小的比例,己不再重要,在北方工业文明面前,南方种植园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奴隶制己日益显示出它不合理的和丑陋的一面。在这种情况下,废除奴隶制就成为历史的必然。也可以这样说,奴隶制己完成了它在美国民主政治进程中的历史使命。
美国的民主政治,正是在这八十年中完成了奠基的,美国黑人为美国的民主政治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奴隶制也是一种“专制”,或变形的“僭主制”。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在走向民主政体之前,都必须要经历这样一个“专制”的或“僭主”的时代,当然不一定是奴隶制。只有经历了这一时代,只有拥有了充足的物质自由、高素质的人民和成熟的公民社会,民主政治才能顺利地发展。那些企图绕过“专制”或“僭主”的时代,试图一步到位建立民主政体的国家,自由的发展规律将迫使他们补上这一课,躲是躲不过去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失败,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动乱、腐败和政变,印度的危机,韩国、台湾的民主历程,都是这个规律的验证。而今天中国的高速发展,则为未来的宪政民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法:法国的民主过程:一是屠杀,二是动乱,持续160年。
第一个80年,两次帝制,两次君主立宪,三次共和。法国人1789年攻打巴士底狱,3年后废除国王,建立共和。整个民主过程经历的是一次次屠杀与暴乱。先是大革命初期,杀了很多贵族和庄园主。杀掉贵族和国王后,整个法国成了没王的蜂,革命派互相屠杀,革命期间的领袖人物基本上都被对立派系杀掉。建立第一共和的罗伯斯皮尔也被杀。
面对乱局,人民呼唤强权,重整国家。拿破仑的出现给法国带来希望,他几年后称帝。拿破仑要在欧洲推行法国式的民主政体,侵略很多国家,英,奥,俄等君主立宪制国家,担心法国的人民革命传播到自己国家,联合攻打法国,拿破仑最终战败被流放。后面法国又几经帝制和共和,全国一片喊杀之声。这80年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屠杀。其状况类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不同派别互相杀。人人都声言自己代表革命,别人都是复辟倒退。革命者将法国落后于英国的原因归结于文化,进行大批判大毁灭。文物古迹被严重破坏。与中国文革不同的是,整个法国已成为没王的蜂,无法建立一个强势的政权,结束暴乱。暴乱剧烈,持续时间80年。
在人类历史上,法国,俄国,中国这三个大陆国家的知识分子,最热衷革命。这三个国家都是因为经济落后而出现革命,希望通过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新制度实现经济腾飞。而实际上,这三个大陆国家贫穷的主要原因是,大陆国家,农业社会,人口太多。革命虽然推翻了旧王朝,但并不能改变其人口太多和农业社会的面貌,导致更多的革命。
大致的过程:
1789年攻打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开始大屠杀。参加者主要是社会底层人民。法国革命推翻旧王朝,发表人权宣言,确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1791年实行君主立宪,国王保留行政大权,颁行以人权宣言为序言的宪法。但以罗伯斯比尔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对此不满,杀掉国王,废除君主立宪。
1792年建立共和政体,为法拉西第一共和,强化议会权力,强化专政机构。权力斗争加剧,屠杀不断。
1799年10月,拿破仑执政,史称共和第一执政。
1804年,拿破仑称帝,强化中央集权。拿破仑被俘后,波旁王朝仿效英国实行两院制议会。
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建立七月王朝,保留君主立宪,扩大议会权力。
1848年,成立第二共和。
1854年,路易。波拿巴政变,解散议会,成立第二帝国。
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恢复共和。
1875年,正式建立第三共和。
第二个80年1875-1940年,总结一个词,就是乱。
由于实行议会至上,国家难以形成统一意志,政府天天倒台。从1870年恢复共和到1934年的64年中,内阁重组88次。二战后的第四共和,1946年到1958年12年时间换了25届政府。
法国的民主宪政很有名,不是因为它有效,而是因为它的不稳定。1958年,戴高乐主持修改宪法,加强总统权力,削弱议会权力,第五共和成立,法国政治走向稳定。
各国的民主政体各不相同,关键是要适应于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法国经历160年才找到了一个稳定的政体。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有些人认为美国的就是最好的,完全是由于崇美导致的偏见。
通过英美法漫长的民主过程,可以看出,资本主义本身是拒绝人民当家做主的,是工人运动改造了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本身是拒绝人人平等的,是工人争取来了公平的投票权力。但由于财富决定身份,财富决定机遇,即使给工人以投票的权利,也只是一个民主的形式而已。选举的过程从提名到议题到舆论,完全是由有钱人操纵的。就如买卖彩票,彩票公司永远是赢家,穷人只是游戏的参与者。穷人只是按富人定下的规则和项目参与游戏,影响不了大局,更影响不了选举之后的政治。
英国的民主,是没有目标的走路,那里黑了那里歇,没有人催也没有追。只有在发生权利斗争时,才会发生一些改变。因此没有发生过动乱和革命。美国的民主如在一张空地上盖楼,无需拆迁,只需精心设计就行。因此美国的民主过程,没有拆迁矛盾,只有入住的喜悦。英美的民主都是自然发展的,因此风调雨顺。法国的民主则是一场革命,搞得天下大乱一百多年。
德:德国是由容克地主通过王朝战争实现了国家统一,使德国迈进了资本主义时期,由此可见容克——这种资产阶级化了的封建贵族在德国政治经济领域的强大势力,当然也就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在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处处可见这一特点。如皇帝中国家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的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而帝国唯一大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的宰相却只对皇帝负责。这样,尽管国家设立了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我们仍能看到德意志帝国的代议制度混杂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容克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度,是在资本主义时代潮流的影响下粉饰专制的门面。但是对这部宪法的进步意义也不能埋没,那就是其标志着德国迈入了资本主义时代,从此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