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皮影《破镜重圆》一帘灯影唱高楼,宛转歌喉度曲幽。
阿堵传来神毕肖,果然皮里有春秋。
这首成都《竹枝词》是对四川灯影艺术魅力及特征的极好概括。
四川灯影从现存资料看,在清乾隆时期就已十分成熟。据载,绵阳历史上可知的最早的灯影班为永定场槐树店赵镜海于乾隆六年(1741年)起班的“苏州灯”班。而赵镜海为灯影世家,他本人小时候在南部就为灯影艺人,来绵阳建灯影班是重操旧业。其从艺生涯及艺班发展历史当可再往前追溯。 清代极盛也分东西两路,东路分布于川东、川北山区,影人形制多以直线造型、刻工精细,形体高约30厘米,以牛皮制成。当地人称作“渭南影子”,因为从陕西渭南传来之故。西路分布于川西成都地区,影人形制受北京皮影影响,高约60厘米。
代著名四川籍文人李调元有“影灯戏”诗:翻覆全凭两手分,无端钲息又钲闻,
分明夺地争城战,大胜连年坐食军。
李为四川锦阳罗江县南村(今属安县宝林乡)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五十一岁以前,在外省作官,晚年返乡潜心写作。“影戏灯”诗将乾隆晚期锦州农村皮影戏班演出情况写得贴切生动,韵味无穷,没有皮影艺人精湛娴熟的技艺和对这种技艺的熟悉了解是难以写出来的。故此,四川皮影在清以前应该有一个漫长的孕育期和生长期。 据四川大学博物馆汪玉祥先生的推测,四川灯影的来源,有以下几种途径:
四川本土本有皮影,这种皮影已无迹可考。明末清初,张献忠、刘文秀等农民起义军把湖北皮影带到川北地区。康熙年间,云南皮影随着吴三桂的军队传到四川。从东部和南的外省皮影,与四川原有的皮影碰撞融合,在贫穷的川北山乡形成了一种老艺人口耳相传的川北“土灯影”和“渭南影子”,并于清朝嘉庆年间传入川西。咸丰年间,川西民间艺人以川北“土灯影”为基础,吸取了陕西“渭南影子”精雕细刻的优点,创作了被外国人赞誉为“最复杂的皮影”,即成都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