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矿床概况
1.矿床名称
四川白玉呷村银多金属-重晶石矿床。
2.地理位置及中心点经纬度坐标
矿床位于四川省白玉县东70km处,面积6km2,属麻邛乡管辖,区有乡村公路直达白玉县城,距川藏甘(孜)白(玉)主干公路、甘(孜)德(格)主干公路60km,交通方便;矿区地理坐标为99°32′10″,31°10′32″。
3.矿床类型、矿种、资源储量、规模、品位、勘查程度、开发情况
经工作查明该矿床为一特大型火山-沉积型含金富银并伴生有多种有用元素的银多金属矿,矿带主要由重晶石矿,铜铅锌矿与含矿流纹质火山岩组成,长1939m,宽50~220m。1978年,由108队开展矿床的深部评价,编写了详查报告,工作中共圈出重晶石矿6个,铜铅锌银矿体9个,铅锌矿体47个。矿床主要金属品位:铜0.95%,铅6%,锌8.8%,银484.46 g/kg。
4.所属Ⅲ,Ⅳ级成矿区带
ⅢBa-11 昌都成矿带(III-36-①)。
5.区域地质条件
呷村式银铅锌矿的区域构造环境属于义敦古岛弧系德格-乡城主弧带内的昌台火山-沉积盆地中的次级火山盆地。主弧带内火山活动于晚三叠世卡尼期—诺利期分3期喷发-喷溢。成弧前和成弧后的火山岩具“双峰式”组合特征,成弧期火山岩具由基性→中性→酸性的演化特征。火山喷发堆积于白玉-中甸岛弧北段的白玉赠科-昌台和南段的乡城地区相对发育。在晚三叠世火山喷流-沉积过程中形成的银多金属矿床、点,主要分布于火山机构围限或侧缘盆地、裂陷盆地中。
区域含矿地层主要为上三叠统图姆沟组,次为曲嘎寺组。图姆沟组在区内分布十分广泛,主要分布于区域内向斜的核部。地层总的特点基本上由砂岩-泥质岩、灰岩、火山岩组成三个大的火山旋回。曲嘎寺组主要分布于昌台及正沟地区。地层岩性组合复杂,纵向变化较大,主要岩性为灰、青灰色绢云石英板岩、黑色绢云板岩、绢云炭质板岩、中厚层至厚层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及细粒石英砂岩,间夹大理岩或结晶灰岩透镜体。在本组地层中,火山岩分布较多,以基性火山岩为主,次为中酸性火山岩。本组地层未见底,与上覆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德格-乡城大断裂是义敦岛弧带主弧内的断裂,呈北西—近南北向,微向东突出的弧形。沿断裂带破碎带宽百余米,碎裂岩、糜棱岩、擦痕、镜面挤压透镜体屡见不鲜。它控制了三叠纪的火山岩带分布,并见大量的基性、超基性岩体。沿断裂带有嘎衣穷、呷村、夏寨、砂西等大中型矿床出露。
二、矿床地质特征
1.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位处义敦古岛弧带中段呷村倒转背斜的东翼。含矿地层为上三叠统图姆沟组火山沉积岩系,属海相火山岩型银铅锌多金属矿床(图6-3)。银铅锌矿受一定“层位”控制,含矿地层为上三叠统图姆沟组二段,主要为流纹岩、流纹质火山屑岩、钙质千枚岩及含硅质的结晶灰岩。含矿岩系由上部喷流沉积层(包括块状硫化物矿层、重晶石层、磁铁石英岩、石英岩及白云岩、菱铁矿岩)和下部火山岩中蚀变矿化带(脉状、网脉状及浸染状流纹质矿石)组成,具“上层下脉”(“盆-筒”)垂直分带,即上部块状硫化物矿带、中部脉状-网脉状矿带、下部脉状带。有的矿床(如呷村)在成矿期后经构造剪切作用叠加改造,有晚期构造热液钡冰长石-石英脉型金矿局部富集。
图6-3 呷村银多金属-重晶石矿床地质略图
(据四川地矿局108地质队,1986)
1—绿片岩相-千枚岩结晶灰岩;2—绿片岩相流纹质火山岩;3—重晶石矿床;4—块状矿体;5—浸染状矿体;6—绢云母化带;7—次石英化带;8—断层
矿床构造简单,总体成近南北延伸,向东倾近于直立的单斜,倾角86°左右。主要含矿部位流纹质火山碎屑岩与上覆的碳酸盐岩、重晶石岩的接触界面上、下,形成了宽度超过100m的含矿带,含矿带内矿体与围岩产状一致,呈条带状产出。
2.矿床特征
(1)矿体特征
呷村矿床由两个重晶石矿体,两个铜铅锌银矿体和47个铅钵矿体组成矿带,赋存于呷村背斜东翼图姆沟组流纹质火山岩顶部接触界面附近及其下部的流纹质火山岩中。含矿层位稳牢,矿带长1939m,宽50~220m,延伸大于550m。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呈歪斜的漏斗状分布(图6-3,图6-4)。按矿化特征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喷气热液-沉积型、隐爆角砾岩型、含矿次流纹岩型。喷气热液-沉积型是呷村矿床的主要类型,重晶石矿就属于此种类型。
图6-4 呷村银多金属-重晶石矿床3线剖面图
(据四川地矿局108地质队,1986)
1—钙质千枚岩;2—浅变质灰岩;3—流纹岩;4—绢云母化流纹质火山岩;5—次生石英化流纹质火山岩;6—重晶石矿;7—块状铜铅锌银矿;8—铅锌矿
重晶石矿体呈似层状,长240~480m,厚10~42m,位于铜铅锌银矿层的上部。重晶石含量一般为47%~98%。
矿体产状与地层一致,具有一定层控性,并显示明显的金属分带,具有类似于典型的“黑矿型”矿床的双层结构,脉状、网脉状矿体和块状硫化物矿体处于统一的成矿热液系统,但是在不同环境下形成的。
(2)矿石特征
A.矿石矿物成分
主要金属矿物 黄铁矿、闪锌矿、车轮矿、方铅矿、黝铜矿、斑铜矿、黄铜矿、磁黄铁矿、辉银矿、自然金、汞银金矿、毒砂;
非金属矿物 石英、重晶石、钡冰长石、绢云母、方解石、白云石等。
B.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他形晶粒状结构、似斑状结构、草莓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蠕虫状、似文象结构、叶片状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有条纹条带状构造、块状构造、层纹状构造、角砾状构造、脉状、网脉状构造等。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五个成矿阶段:绿泥石-黄铁矿化阶段、绢英岩化-铅锌矿化阶段、石英岩化-铜铅锌矿化阶段、重晶石化-铜铅锌银矿化阶段、碳酸盐化-铜铅锌银(金)矿化阶段。
C.矿石类型
上部由喷流-沉积作用形成矿体主要矿石类型为块状硫化物银多金属矿石,可细分为致密块状矿石、层纹状矿石、微层状矿石角砾及含砾块状矿石(重晶石质矿物);下部火山热液型矿石,为流纹质矿石,主要有脉状、网脉状矿石及浸染状矿石。矿石平均含银238.92g/t、铅5.13%、锌8.34%、铜1.04%、金0.72%g/t;7号主矿体平均含银275.21g/t,铜1.32%,铅6.19%,锌10.29%,金0.7g/t。伴生矿产:除Ag,Pb,Zn,Cu外,Au,Hg,Sb,S,Cd,Ga及重晶石等可供综合利用。
3.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主要与火山热液作用有关,出现于火山岩筒中,有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硅化、钾长石化、钡冰长石(钾长石)化、重晶石化、碳酸盐化等。
三、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1.成矿物质来源
研究表明,呷村矿床是海相同生沉积矿床,热液成矿的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04±14ma,与前人工作取得火山岩年龄一致(昌台地区根隆组中玄武岩与流纹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215ma,呷村组安山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200.77ma)。因此,可以认为呷村矿床中硫化物的硫主要是由火山热液直接提供的。重晶石的硫同位素组成与三叠系海水硫酸盐的δ34S组成(+12‰~+17‰)接近,表明重晶石的硫直接来源于热液喷发地点的同时期海水。硫化物和硫酸盐的δ34S平均值相差近于19‰,可与世界其他以火山岩为主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相比较。可以认为呷村矿床中大多数硫是由火山热液直接提供,部分来自海水硫酸盐。
2.矿床成因
印支期早期受区域断块运动的影响,在德格—乡城一带形成垒堑式海槽,在海槽内形成赠科、昌台、乡城等凹地。印支期晚期,特提斯大洋北支甘孜理塘海盆沿甘孜—理塘一线由东向西俯冲和消减,伴随洋壳和下地壳的部分融熔,在海槽凹地中喷发沉积图姆沟组从基性-中酸性-酸性的火山沉积岩系,并形成由火山锥组成的呷村火山-沉积围限盆地,为火山喷气-沉积成矿创造了良好的地理环境。图姆沟组中酸性火山岩浆喷发之后的停熄期,沿火山锥体边部的火山构造裂隙和断裂产生的深部岩浆库的分馏含矿气液的上涌和喷泉沉积作用,含Ag,Cu,Pb,Zn,Fe等氯、氟化物和H2S的气液,沿火山机构裂隙上涌,在呷村围限盆地边缘喷入盆地中,由于下渗海水与矿液混合,围岩蚀变伴生的游离碱对矿液的中和,使矿液发生了有规律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由下而上温度降低,pH值、Eh值、盐度增高,矿液密度及H2S活度增大,矿液卸载在沿途中沉淀出各种硫化物和其他物质。当矿液流经下部流纹岩及流纹质碎屑岩时,使围岩发生绢云母化、绿泥石化、次生石英岩化及钡长石化,随着温度降低,pH值和H2S活度增大,沉淀铅、锌、铁为主的硫化物,形成铅锌贫矿为主的脉状、网脉状矿带。由于海水的致冷和混合作用逐步增强,越接近海底Pb,Zn含量越高。随后,矿液通过喷口喷入呷村围限盆地中,由于海水的强烈混合冷却,在弱酸-弱碱性还原环境,矿液急剧卸载,堆积成块状硫化物矿层和重晶石矿层,随后沉积了碳酸盐岩和钙、泥、碳及凝灰质组成的海底泥岩,对矿液起着屏蔽作用,下部网脉和上部的块状矿体都是火山期后喷流-热液作用的结果,是矿液在不同物理化学条件下的沉淀物。
根据矿物生成顺序和共生组合,划分为五个矿化阶段。①绿泥石-黄铁矿化阶段:形成于火山岩蚀变岩筒下部,成矿温度210~252℃;②绢云母、硅化-铅锌矿化阶段:在火山岩蚀变筒中形成脉状、网脉状,在上部喷流沉积层中形成块状硫化物,成矿温度150~210℃;③钡冰长石-重晶石铜铅锌矿化阶段:在火山岩蚀变岩筒顶部及重晶石层、块状硫化物中出现,成矿温度110~180℃;④晚期硅化-脉状铜铅锌银矿化阶段:呈脉状、团块状叠加,成矿温度177~235℃;⑤碳酸盐化铜铅锌银金矿化阶段:形成含铜、铅锌、金银矿物的碳酸盐脉,成矿温度149~186℃。
3.成矿模式
通过典型矿床研究,呷村式银铅锌矿主要控矿因素有:①矿床形成于岛弧裂谷带中局部拉张的火山-沉积盆地中;②在火山-沉积盆地基础上演化形成的火山堆积围限盆地是矿化富集的最佳环境;③成矿与中基性、中酸性“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关系密切,中酸性火山岩具有明显的演化特征,早期以中酸性火山岩为主,中期以酸性火山岩为主,晚期以喷流沉积为主;④成矿赋存于中酸性火山岩与沉积岩接触带及其附近层位,酸性流纹质火山岩上至顶部和接触界面的重晶石矿层及白云质结晶灰岩中,构成酸性火山岩、矿体、喷气岩“三位一体”,⑤火山气液交代蚀变酸性火山岩形成热液型网脉状矿体,上部为沉积层状的块状矿体,具“双重结构”的火山气液喷流-沉积矿床特征。呷村式典型矿床成矿模式见图6-5。
图6-5 呷村式典型矿床成矿模式
(据四川省地矿局403队)
1—炭质千枚岩;2—结晶灰岩;3—上矿带;4—中矿带;5—下矿带;6—火山集块岩;7—火山岩筒;8—隐爆岩筒;9—银铅锌矿;10—条带状铅锌矿;11—网脉状铅锌矿;12—重晶石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