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态特征为毛茛科落叶灌木。株高1~2米,枝条自地面从生而出。地下为肉质直根,向土层深处生长,无侧根。二回三出羽状复叶互生,小叶宽卵形,顶生小叶先端3裂,基部小叶先端2裂,叶柄和7~20厘米不等。花型硕大,单生于一年生枝的顶端,直径15~30厘米;原始种具花瓣5~10片,还有许多重瓣品种,花瓣倒卵形,先端2裂。花色极为丰富,有红、黄、白、粉、紫、雪青、暗红等色。果实外皮革质,成熟后裂开,种子球形,黑色。黄河以南4~5月开花,北京地区5月上旬开花。
2.种类和品种牡丹的品种繁多,按照我国的传统习惯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单瓣型 花瓣1~2轮,雌雄蕊俱全,能够结实。
(2)荷花型 花瓣3轮以上,内外轮花瓣的大小和形态一致。
(3)葵花型 花瓣3轮以上,内外向内逐渐或突然变小,花冠扁平。
(4)干瓣型 花瓣多轮,雄蕊大都瓣化成花瓣,排列杂乱无章。
(5)金环型 花瓣3轮以上,雄蕊大都瓣化,但在外轮花瓣和瓣化的花瓣间还残存着一圈未瓣化的雄蕊,其花药为金黄色,故形成了一圈金环。
(6)托桂型 外轮花瓣2~3轮,雄蕊瓣化成狭长的花瓣,先端3裂,状似桂花。
(7)楼子型 外轮花瓣多层,雄蕊全部瓣化,位于雌蕊四周的瓣化花瓣突出而高大,接近外轮花瓣的瓣化花瓣小而细碎。
(8)绣球型 雌雄蕊大部或全部瓣化成了花瓣,内外轮花瓣等长,整个花冠似半球形。
3.习性原产于我国秦岭和大巴山区,以山东菏泽和河南洛得栽培最盛。喜夏季无酷暑、冬季无严寒,年降雨量较小和比较干旱的气候条件。北京及其以北地区需埋土保护越冬;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因雨量多,夏季闷热的时间长,故不适合栽培。喜阳光,但在烈日暴晒下叶片常退色并停止生长,在略有遮荫的环境下生长良好。要求地下水位低,土层深厚和比较肥沃的粘壤土,在沙土中生长不良。耐干旱,怕水涝,也耐轻碱。
4.繁殖方法为保持原品种的优良性状,防止发生变异,应当用芍药的肉质根做砧木进行嫁接来繁殖花苗。
根接牡丹应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进行。先把芍药的根系挖掘出来,选择其中粗壮的肉质根做砧木,放在室内阴晾2~3天,待它们变软后按12~14厘米一段截开,与此同时,剪当年生的牡丹枝条做接穗,接穗上必须带有充实饱满的顶芽,每枝一穗,不要分段。
接穗采下后拿回室内,用劈接法接到芍药根砧土,让一侧皮层相互对齐。插入接穗后用合好的胶泥把接口裹住,要用绳绑扎。
接好一批后尽快拿到平整好的花圃地上栽种。栽前先开挖22~26厘米深的纵沟,把嫁接苗按30厘米的间距逐个摆放在沟内,填土后只露出接穗的顶芽,踏实后再在沟面上拥起一道土垅,把顶芽封住,随着灌水。
嫁接苗在栽后的当年秋季可从芍药的根砧上长出一些新根,来年清明前后将土垅创开,让牡丹的顶芽萌发生长。经过一段时间,从埋入土内的牡丹接穗上开始长出牡丹的根系。立秋后将嫁接苗挖掘出来,把接穗下面的芍药根剪掉,重新栽种。一年以后牡丹自身的肉质根即可长全,这时再起苗定植。
5.栽培和养护栽种牡丹时应选择地势高燥的地段,西侧最好有大树遮荫;排水必须良好,土层必须深厚,否则其肉质根无法向下伸,会大大缩短植株的寿命。
地栽时应多品种搭配,株行距应大于1米×1米;开挖定植穴的深度不应小于60厘米,先施入大量有机肥料,再填入5厘米厚的素土把肥料盖住;放苗时根系要垂直舒展,栽植深度以起苗时的深度为准,不要栽得过深,栽后踏实灌水。
牡丹以秋栽为好,入冬前可长出一些新根,如果顶芽丰满,来年5月即可开花。入冬前灌足冬水,北方应埋土防寒。来年早春清除埋土,视土壤干湿情况适当灌水,水量不要太大。叶片展开时追施一次液肥,花谢后和立秋后各撒施一次饼肥,结合中耕除草将肥料翻入土内。夏季注意排水防涝。
牡丹自7月下旬到8月上旬进行花芽分化,并且是由顶芽分化花芽的,因此修剪应在春季花谢后立即进行;每株保留2~8根主枝,将多余的枝条从基部剪掉。为了使株丛低矮,还可适当短截。对花型硕大的品种,开花前应插设支柱加以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