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蛋上的松花是怎样来的
人人都吃过松花蛋,它的高营养也为众多人所喜爱。也许你还注意过包开它后,蛋清上一朵朵小白花颇惹人喜爱,人们因它形似松花才叫其为"松花蛋"。
那你知道蛋上的松花是怎样来得么?其实,用我们的化学知识解释就很容易了。
我国早在明朝以前就已经制松花蛋的技术了。
关键的一步是要在鲜鸭蛋上糊上一层特制的灰。这种灰的制法是:先将纯碱与食盐全部溶解在开水中,然后分批倒入生石灰,待全部化开后,再放入些柴草灰(主要成分是K2CO3),调成糊状,就制成了。糊上灰的蛋大约过两个月,就可以吃了。在着两个月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反应:
CaO+H2O=Ca(OH)2
NaCO3+Ca(OH)2=CaCO3+2NaOH
K2CO3+Ca(OH)2=CaCO3+2KOH
生成的NaOH、KOH都是苛性碱,它们渐渐透入蛋壳,使蛋白质凝固,杀死细菌。同时,蛋白质在NaOH的作用下,一部分分解成氨基酸,氨基酸遇到渗进的碱发生反应。生成的盐在蛋白质中结晶出来,便成了那一朵朵可爱的"松花"。
松花蛋上的"松花"就是这样来的。
松花蛋里的松花是盐(蛋白质的金属盐,多数是镁盐或者锰盐,不是食盐)的晶体,一般制作时间比较长的蛋容易看到较大的松花。和制作工艺相关。一般认为松花大而漂亮的蛋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