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为什么不撞击质子?

2025-04-29 03:57:3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在微观世界中,除非是这种:正负电子对、正负质子对,很容易碰到一起变成光子什么的,其他不是正反粒子的有一个特性,当距离越来越近时,突破一个临界值(2*10^-15m)时相互间会产生巨大的排斥力(核力)来阻止他们的进一步接近!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微粒都不能碰到一起。

不过,如果能量足够大,促使两个粒子进一步接近而突破一个新的临界值(0.8*10^-15m)时,核力就会由排斥转为吸引,此时两个粒子会被束缚到一起,不再容易分开(核聚变就有此种情况发生),或者是合成另一种粒子(如,质子和电子相撞后合成中子),当然如果撞到一起时的速度足够快,就会撞碎了,就是说原来的两个粒子会碎掉,撞出一些其他更小的粒子来。

请参考如下资料:核力

在人们认识原子核之前,只知道在自然界有两种作用力,一是万有引力,一是电磁力.容易估计,万有引力在原子核内完全可以忽略,而电磁力对核内的质子只能起排斥作用.所以我们面临一种新的作用力—核力.核力具有以下几个基本性质.

(一)短程力.它只在 2*10^-15m的短距离内起作用,超过了这个距离,核力就迅速减小到零.质子和中子的半径大约是 0.8*10^-15m,因此每个核子(质子或中子)只跟它相邻的核子间才有核力的作用.

(二)强相互作用.质子间的库仑斥力反比于距离,在核内质子之间的距离很短,但质子竟然不顾库仑斥力而相互紧密结合,这就充分说明新的作用力—核力的强大.事实表明,核力约比库仑力大一百倍.

(三)核力与电荷无关.它在质子和质子间、质子和中子间、中子和中子间都存在.

(四)核力在极短程内表现斥力.故核子不可能无限靠近,当两核子之间的距离为 0.8*10^-15mm~2*10^-15mm,核力表现为吸引力,在小于 0.8*10^-15m时为斥力

回答2:

根据不确定性原理。以及公式△E·△t>h/2π ,我们可以解释这个问题的,因为如果电子都靠近原子核,该公式就会要求他们具有一个非常大且不确定的动量。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能量,如果有了这个能量,电子就可以摆脱原子核了。
所以他们达成一个协议:电子为这种不确定性留下一点空间,同时保持较小的远动量。
字数较少,个人认为应该容易看懂
自己打的,分可以给我不?
回答者: 悠闲‖鱼 - 助理 二级 5-3 10:59

由电子绕核的波函数看,电子是有机会深入核内的,尽管机会很小,但一般它不与质子融合,关键在于,电子与质子若结合将形成中子,这假设的多出来的中子将大大提高原子核的整体的能级,因为,质子与中子都是费米子,与电子类似,它们在核内也是按壳层来分布,并且都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质子与中子各有一套能级分布,尽管少了一个质子,质子的那套能级的最高的非空能级降低了,但中子不会去占据质子空出来的较低的能级,而是要占据自己中子这套能级的更高的能级。没有足够的外界能量的供给,上述过程(电子加质子变中子,然后中子占据更高能级)就不会真的发生。

当然,个别的中子的新能级反而更低一些(质子变中子会使各自的能级重新排布,形成与原来的能级稍有不同的新的分布),或者,原本就是质子的那套能级比中子的这套高很多,质子变中子后,质子能级降了,中子能级高了,但高了的中子能级还不及开始时的质子的能级——反应会释放一些能量,这样上述过程就能真的发生(这里还有个势垒的问题,类似于石油然绕会放热,但开始必须的点火就是为了越过反应的势垒;核内一般是没人去点火的,按经典力学,反应就不会发生,但量子力学有个隧道效应,所以上述过程即使不越过势垒,也可以有一定的几率发生),这就是贝塔衰变的一种特殊形式——K俘获,即最内层的电子与核中中子融合……
参考资料:http://bbs.zxxk.com/dispbbs.asp?boardid=18&id=31109
回答者: 宇筠锋 - 江湖大侠 九级 5-4 18:07
===================================================
有两个明白人就够了。

至于事实证据,那是显然的,我们的世界不是没变成中子星吗

回答3:

电子为什么不撞击质子?
----

在微观世界中,除非是正负电子对、正负质子对,很容易碰到一起变成光子什么的,其他不是正反粒子的有一个特性,当距离越来越近时,突破一个临界值(2*10^-15m)时相互间会产生巨大的排斥力(核力)来阻止他们的进一步接近!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微粒都不能碰到一起。

不过,如果能量足够大,促使两个粒子进一步接近而突破一个新的临界值(0.8*10^-15m)时,核力就会由排斥转为吸引,此时两个粒子会被束缚到一起,不再容易分开(核聚变就有此种情况发生),或者是合成另一种粒子(如,质子和电子相撞后合成中子),当然如果撞到一起时的速度足够快,就会撞碎了,就是说原来的两个粒子会碎掉,撞出一些其他更小的粒子来。

请参考如下资料:核力

在人们认识原子核之前,只知道在自然界有两种作用力,一是万有引力,一是电磁力.容易估计,万有引力在原子核内完全可以忽略,而电磁力对核内的质子只能起排斥作用.所以我们面临一种新的作用力—核力.核力具有以下几个基本性质.

(一)短程力.它只在 2*10^-15m的短距离内起作用,超过了这个距离,核力就迅速减小到零.质子和中子的半径大约是 0.8*10^-15m,因此每个核子(质子或中子)只跟它相邻的核子间才有核力的作用.

(二)强相互作用.质子间的库仑斥力反比于距离,在核内质子之间的距离很短,但质子竟然不顾库仑斥力而相互紧密结合,这就充分说明新的作用力—核力的强大.事实表明,核力约比库仑力大一百倍.

(三)核力与电荷无关.它在质子和质子间、质子和中子间、中子和中子间都存在.

(四)核力在极短程内表现斥力.故核子不可能无限靠近,当两核子之间的距离为 0.8*10^-15mm~2*10^-15mm,核力表现为吸引力,在小于 0.8*10^-15m时为斥力.

不过,,,

在一些比地球大八倍以上的恒星中,有一些在不断的核聚变中,会因为中心物质无法继续反应而引起恒星的塌缩,强大的引力将电子压入质子,形成不带电的中子,进而形成中子星。由于中子不带电,本身的排斥力也很小,所以可以紧挨着排列,这使得中子星的密度可以达到10吨每立方厘米。由此而产生的强大的万有引力使得光都要以抛物线才能射出中子星……

回答4:

由电子绕核的波函数看,电子是有机会深入核内的,尽管机会很小,但一般它不与质子融合,关键在于,电子与质子若结合将形成中子,这假设的多出来的中子将大大提高原子核的整体的能级,因为,质子与中子都是费米子,与电子类似,它们在核内也是按壳层来分布,并且都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质子与中子各有一套能级分布,尽管少了一个质子,质子的那套能级的最高的非空能级降低了,但中子不会去占据质子空出来的较低的能级,而是要占据自己中子这套能级的更高的能级。没有足够的外界能量的供给,上述过程(电子加质子变中子,然后中子占据更高能级)就不会真的发生。

当然,个别的中子的新能级反而更低一些(质子变中子会使各自的能级重新排布,形成与原来的能级稍有不同的新的分布),或者,原本就是质子的那套能级比中子的这套高很多,质子变中子后,质子能级降了,中子能级高了,但高了的中子能级还不及开始时的质子的能级——反应会释放一些能量,这样上述过程就能真的发生(这里还有个势垒的问题,类似于石油然绕会放热,但开始必须的点火就是为了越过反应的势垒;核内一般是没人去点火的,按经典力学,反应就不会发生,但量子力学有个隧道效应,所以上述过程即使不越过势垒,也可以有一定的几率发生),这就是贝塔衰变的一种特殊形式——K俘获,即最内层的电子与核中中子融合……

回答5:

根据不确定性原理。以及公式△E·△t>h/2π ,我们可以解释这个问题的,因为如果电子都靠近原子核,该公式就会要求他们具有一个非常大且不确定的动量。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能量,如果有了这个能量,电子就可以摆脱原子核了。
所以他们达成一个协议:电子为这种不确定性留下一点空间,同时保持较小的远动量。
字数较少,个人认为应该容易看懂
自己打的,分可以给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