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子
北宋建立后,为了削夺地方的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开创了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史学家邓广铭先生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历史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以商业为例,北宋的都城东京,就有居民20万户,以每户5口计算,就有100万人口。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是不可能聚居这么多人口的。当时的城市布局,已经打破了唐代“坊’、“市’分离的界限,城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热闹非凡。一幅《清明上河图》,尽现当时东京的繁华景象。商业繁荣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北宋时还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纸币交子。 交子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它首先孕育于商业活动中经常出现的“赊”。赊是一种信用关系,往往留下字据。这种字据,可以说就是“交子”的原始形式。
交子首先在四川地区出现,是有其客原因的。北宋市场上流通大量的金属货币,有铜钱、铁钱和金银。四川地区商业繁荣,交易不断扩大,但四川地区使用的却是铁钱。铁钱分量重价值贱,“小钱(指铁钱)每10贯重65斤,折大钱(指铜钱)1贯重12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蔡美彪等著《中国通
史》第五册第88页)为了方便交易,一些大商人迫切需要一种易于携带的、轻便的货币。宋真宗时,一些成都的富商私造“楮券”,代替铁钱流通。这种“楮券”称为“交子”。交子最初是自由发行,继而由成都16户富商经营。后来,因主持交子铺的富商挪用、吞没现钱,交子不能兑现,常常发生挤兑纠纷,引起争讼,是官府下令关闭。但因交子使用方便,当地使用已成习惯,骤然废除,商业活动大为不便。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宋政府在益州设交子务,由政府设立本钱,期限量发行,禁止民间私造。1024年,官交子正式发行,以两年为一界(期)。当界满时,制造新交子,商民向交子务以旧换新,每贯交纳纸墨费30文。如果界满而未及时调换新交子,旧交子就成为一文不值的废纸。 起初,交子只在四川地区使用。宋仁宗天圣年间,又推行到秦州(今陕西)。由于流通区域扩大,加之准备金不足,交子不断贬值。到宋神宗时,规定交子可使用两界(即4年),等于发行额增长一倍,交子更加贬值。哲宗时,又增造无数,交子贬值更甚。宋徽宗崇宁4年(1105年),改交子名称为“钱引”,即领钱的凭证。“钱引”不设本钱,大量印造,扩大流通区域,以至引起通货膨胀。宋室南渡后,又有“关子”、“会子”等名称的纸币发行,其使用的地区,已由四川扩大到两浙一带。
交子
交子的产生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最初是民间自由发行,大致上代替铁钱流通。后来由十六家富商来主持,不久,十六家富商衰败,交子不能兑现,因而争讼时起。最后在天圣元年(1023年)北宋朝廷在益州设交子务,改为官办。"天圣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许可设置交子务的命令到达了成都府,从二年二月二十日开始发行官交子"(1)。
关于交子的起源,主要有五种说法。
1.交子起源于飞钱说,有以下诸家。朱契说:中国历史学家,向以交钞之制,始于唐之飞钱(2)。刘厚滋认为飞钱是一种汇票,一曰飞子。其后买飞子者不复支钱,转相授受,乃渐成一种习惯上的通用货币(3)。《宋史·食货志》下3会子条的开头说:"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
2.也有说交子由契券发展而来。彭信威说:大概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已经有纸币性质的流通手段。例如楚的马殷时期(907~930年),在长沙铸乾封泉宝大铁钱,又大又重,使得市面上用契券指垛来交易,这岂不是和纸币的性质一样么?当时使用铁钱的地方很多,而四川比湖南还更厉害。四川正是最先使用兑换券的地方(4)。
3.交子起源于柜坊说:"日人野开三郎认为,中唐以后,货币经济益形发达,营金融业者之柜坊,益为社会所需要。其经济信用既渐增长,其票据的流通力遂亦愈大。同时商人皆感现钱交易之不便,竟以现钱存入柜坊而换用票据,于是票据乃与现钱同时流通于市面。而柜坊之性质,亦由财物保管者,进为票据发行者。柜坊初起于长安,后经五代及宋,渐次波及各地,而尤以益州为甚。此票据的流通,及金融机关的发达,乃交子的前提。交子的发达即票据流通的延长,而主发交子之铺(亦称交子户)盖即由柜坊性质而来者也(5)。
4.李顺起义,停止铸钱,因钱少而产生交子说:《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9真宗景德二年二月庚辰条云:"先是益、邛、嘉、眉等州(本无眉州,有雅州)岁铸钱五十余万贯,自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奸弊百出,狱讼滋多……"据此加藤繁认为,李顺作乱后,蜀罢铸钱,民间私造交子。为此,
5.交子是由钱重而促使发展起来的。彭信威说:到了宋代,四川以铁钱为主,大的每千钱二十五斤,中等的(应系折二钱)十三斤,这对于商旅是一个很大阻碍。而且铁钱的不便,不只在其每枚钱体积之大和份量之重,还在其每枚钱购买力之小。譬如宋初四川所行的铁钱,也有小平,每枚重一钱,可是其购买力低,一匹罗要二万个钱,有一百三十斤重,所以纸币的产生于四川,不是偶然的(7)。
此外,因宋代商业的发达和雕版印刷术的发展等,也为创制交子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交子迄今尚无实物发现,而史书上亦无明文记载,这对于我们的研究带来困难,因此只能在现有条件下进行研究,在前辈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下进行探索。我认为早期民间发行的交子产生在淳化三年(992年)到至道二年(996年)之间。
李埏《北宋楮币史述论》说:交子产生于何时,史无明文。据杨仲良《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十一淳化二年十一月己巳条所载,可知盖始于十世纪末叶。
"宋正少卿赵安易尝使蜀,见铁钱轻而物价涌,市罗一匹,为钱二万,请如刘备时改铸大钱,十当百,臣愿得专其事。不二三年,民得轻货,物益贱,有大功利。诏集三省官议。吏部尚书宋琪等咸认为,刘备时患钱少,因而改作;今安易之请,乃患钱多。君以多改制,必不久。"
铁钱二万,据李攸《宋朝事实》重一百三十斤,实甚不便。交子之成为货币,就是因铁钱重不便而产生的质剂之法。由安易使蜀所见,淳化二年(991年)时这一矛盾已很尖锐。他建议铸大钱以解决矛盾,而未及交子,可见这时尚无交子,即虽有之,还不足引起他的注意。不过,矛盾既如此尖锐,即使以后才有,也只是指顾间的事了。可以断言,交子和交子铺的出现,必在此时或稍后。
又《长编》卷五九,景德二年二月庚辰条云:"王小波李顺起义失败后已有交子"(8)。
从上述的前辈专家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来看,我认为赵安易使蜀时尚无交子,如果有,这样一件大事,他是能知道的,又当时这一矛盾非常尖锐,故在淳化三年产生交子是可能的。又李顺起义在淳化四年(993年),当时或以后"私以交子为市",这似乎是在淳化四年到至道二年(996年)的事。
关于早期民间交子的形制。早期交子是一种楮券,在券上有金额和编号,但没有交子的名称,券的正背面,不仅盖有店号和发行人的印章,且有暗记和花押,即所谓朱墨间错也。
关于早期交子的发行手续。交子铺准备了一种空白楮券,商民请求领用交子时,交来多少现钱,就临时填上多少金额,然后盖上各类印章等,交给付款人收执后,可投入市场流通,并可随时兑现。
关于早期交子的流通区域。大致在成都府及其附近地区,因为早期交子是产生在成都的。
交子
北宋建立后,为了削夺地方的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开创了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史学家邓广铭先生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历史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以商业为例,北宋的都城东京,就有居民20万户,以每户5口计算,就有100万人口。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是不可能聚居这么多人口的。当时的城市布局,已经打破了唐代“坊’、“市’分离的界限,城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热闹非凡。一幅《清明上河图》,尽现当时东京的繁华景象。商业繁荣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北宋时还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纸币交子。 交子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它首先孕育于商业活动中经常出现的“赊”。赊是一种信用关系,往往留下字据。这种字据,可以说就是“交子”的原始形式。
交子首先在四川地区出现,是有其客原因的。北宋市场上流通大量的金属货币,有铜钱、铁钱和金银。四川地区商业繁荣,交易不断扩大,但四川地区使用的却是铁钱。铁钱分量重价值贱,“小钱(指铁钱)每10贯重65斤,折大钱(指铜钱)1贯重12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蔡美彪等著《中国通
史》第五册第88页)为了方便交易,一些大商人迫切需要一种易于携带的、轻便的货币。宋真宗时,一些成都的富商私造“楮券”,代替铁钱流通。这种“楮券”称为“交子”。交子最初是自由发行,继而由成都16户富商经营。后来,因主持交子铺的富商挪用、吞没现钱,交子不能兑现,常常发生挤兑纠纷,引起争讼,是官府下令关闭。但因交子使用方便,当地使用已成习惯,骤然废除,商业活动大为不便。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宋政府在益州设交子务,由政府设立本钱,期限量发行,禁止民间私造。1024年,官交子正式发行,以两年为一界(期)。当界满时,制造新交子,商民向交子务以旧换新,每贯交纳纸墨费30文。如果界满而未及时调换新交子,旧交子就成为一文不值的废纸。 起初,交子只在四川地区使用。宋仁宗天圣年间,又推行到秦州(今陕西)。由于流通区域扩大,加之准备金不足,交子不断贬值。到宋神宗时,规定交子可使用两界(即4年),等于发行额增长一倍,交子更加贬值。哲宗时,又增造无数,交子贬值更甚。宋徽宗崇宁4年(1105年),改交子名称为“钱引”,即领钱的凭证。“钱引”不设本钱,大量印造,扩大流通区域,以至引起通货膨胀。宋室南渡后,又有“关子”、“会子”等名称的纸币发行,其使用的地区,已由四川扩大到两浙一带。
交子
其实在唐朝设立“邸”的时候,就曾小范围的使用过不规范的纸币。直到宋朝,兑换机构的稳定和全国金融中心的完全确立,才最终为纸币的流行提供了可能。
历史书上有~~~就是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