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服饰流行就是某种服饰在一定时段、一定区域内得以广泛流传而蔚然成风的一种社会现象。流行的服饰恰如一股强劲的涌流,奔流在服饰领域的长河之中,凸现为服饰的主流而居清晰可见的上风。服饰流行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某种款式,可以是某种颜色、色调,也可以是某种质地的面料,还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等等。研究服饰流行的趋势和规律,对于设计、生产、经营者来说,就是为了摘取服饰竞争皇冠上的明珠,以赢得消费者的偏爱而获得高额利润,消费者则因此可以驾驭时尚潮流,争当弄潮儿。 服饰流行就是某种服饰在一定时段、一定区域内得以广泛流传而蔚然成风的一种社会现象。流行的服饰恰如一股强劲的涌流,奔流在服饰领域的长河之中,凸现为服饰的主流而居清晰可见的上风。服饰流行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某种款式,可以是某种颜色、色调,也可以是某种质地的面料,还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等等。研究服饰流行的趋势和规律,对于设计、生产、经营者来说,就是为了摘取服饰竞争皇冠上的明珠,以赢得消费者的偏爱而获得高额利润,消费者则因此可以驾驭时尚潮流,争当弄潮儿。
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特别是高科技的推波,服饰借助于新型材料和加工技术与工艺不断更新的魔力,呈现出一派裂变而纷呈斑斓的画面,从而为服饰流行准备了肥沃的土壤。服饰的流行,实际上它是一定群体对于某种服饰的实用审美满足性的认同或趋同。换句话说,它适应了一定群体在一定时段、一定区域内,对该种服饰在人们自身生命历程以及社会生活上的体验、崇尚和向往的需要。以牛仔裤为例。它不仅在美国青年以及相当一部分中壮年中广为流行,而且它已经跨越时空,成为一种世界流行裤。那么,是什么原因,人们对牛仔裤如此倾慕呢 ?
寻根分析可知,牛仔裤本来是美国西部开发时的一种劳动布工装裤,后来成为全美的流行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基本层面:一方面,牛仔裤是一种极为实用的服饰,它舒适、耐用,有时也很便宜,并且只需要低度保养。这是牛仔裤的实用性基础。 另一方面,牛仔裤又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服装,它的蓝色浅色调、别致的款式和线条表现力特别适宜青年人的身体特征,体现着强健、耐劳和活力,因而出现了不同的着装陆御意义群。 美国专家 J ·费斯克在著文——《牛仔裤:一种理解美国大众文化的视角》里做了缜密的分析。他说,牛仔裤“不仅仅折射着工作本身,它们还承载着自然的本性与性征的涵义。”“围绕牛仔裤的身体特征、青少年躯体的活动力以及‘自然的本性',存在稿让着一个宽松的意义群。这个意义群可以折射出力量、体力劳动和男人的体育表演,也折射出女人的特征。当然,此类性别差异并非根本问题,但这些差异却是抢夺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之控制权的战场。许多女性便参与了与牛仔裤相关的身体特征更富‘男性气质'这一意义的构造,恰如许多男性展示了更富‘女性气质'的蕴含。”所以,“与其它服装的正式性相比牛仔裤的非正式性乃是自然与文化、天然与人工、乡村与都市之间深层结构树立的一个具体例证。” 同时,特别重要的是,“这些天然的/人为的以及身体的/非身体的意义,与其它意义一道,构造着与美国西部相关的一组意义群。”人们对西部开发,即先辈拓荒者的崇敬,体现着“不仅仅是些众所周知的蕴含,如自由、自然、粗犷和勤劳(以及闲暇),还有进步与发展的观念,以及最为重要的意义——美国精神。正如西部边疆的开拓乃是美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明确的阶段一样,牛仔裤也被视为一种独特而明确的美国服装,这也许是美国对国际时装行业惟一的贡献。” 在穿牛仔裤的意义群中,还有一些人认为,牛仔裤为非早敬岩正式的、无阶级的、不分男女的、且对城市与乡村都适用的,穿牛仔裤是一种自由的记号,即从社会范畴所强加的行为限制与身份认同的约束中解放出来。“牛仔裤里面社会性差别的匮乏,使人有自由‘成为自己’(我想,在反常的情形,才是隐藏自己——费斯克原注)。当然,它指出一个明显的悖论是:渴望成为自己,反而导致某人穿戴着渴望与他人相同的服装。……渴望成为自己,并不意味着渴望与他人全然不同,毋宁说它渴望着将个人的差别放置在对某一商品的共同使用当中。”
牛仔裤的穿用者有着不同的意义群,但也并不否定牛仔裤共有的那套整合的意义,即自由、自然、粗犷、勤劳、勇猛、强壮。可以说,“牛仔裤所承担的意义,既关乎共同的社群,亦关乎个人主义,既关乎单一的性征,亦关乎男性气质或女性气质。而牛仔裤这种符号学层面的丰富性,意味着它们不可能只具有单一确定的涵义,而是种种潜在意义的资源库。” J·费斯克的上述分析表明,牛仔裤其所以有如此众多的意义群,应该归功于牛仔裤的款式、面料和颜色的完美结合,别具匠心的设计与考究的精工细作的完美结合,主体实用审美与附加实用审美的完美结合。一句话,归功于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结合,因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底蕴,令人们青睐,为多种消费群体称道。 由此可知,所谓服饰流行周期及其紊乱规律,是指由于某些条件,例如相关群体(即费斯克的所谓意义群),有共同的物质生活体验和精神追求,即相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活方式而产生的实用审美心理,对某种服饰的实用审美价值有了共同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这种服饰流行起来。例如所谓流行色,就是一定时段、一定区域内、一定社会群体普遍认同或趋同其色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的转化,原来群体中的社会成员的实用审美心理,因各种原因,例如事业的成败、家庭条件的变化、个人年龄的增长、爱好或工作环境转换等变化,特别是社会政治、文化思潮的推动和影响,又使群体中的人们对同一种服饰的使用和色彩认可不尽一致,特别是当一种新的服饰,包括技术和材料引起的全新款式或改进款式出现的时候,这种追求相对统一的局面,就被群体分化和重组所产生的人们新的实用审美心理的追求差异所打破,而涌现出这些分化和重组的群体,所拥戴的几种不同特色和规范的同类服饰交相面世的情况,于是“紊乱”——含糊不清——出现了。也就是说,原来一看便知的特殊色彩、特殊款式、特殊面料、特殊加工技术与工艺所形成的一股清流风行的现象被淹没在滚滚的“服饰洪流”之中。这种从相对一致到紊乱,总是有始有终,具有时段性、地域性的特征,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新款式、新色调、新面料、新技术服饰的出现,又引起新一轮流行和紊乱。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就是服饰流行周期及其紊乱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