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古称晋阳)被火烧了几次水淹的几次。

2025-04-23 19:56:4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史记·赵世家》记载,春秋时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最早在这里筑城,后来知、韩、魏三家联军围攻赵襄子时,曾引水灌过晋阳。在这次战役中,知伯死,于是奠定了韩、赵、魏瓜分晋国的基础。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灭掉了以太原为都的北汉政权,最终统一全国。由于憎恨太原军民对宋军的顽强抵抗及恐惧太原“龙城”的美誉,遂下令火烧晋阳城,又引汾、晋之水夷晋阳城为废墟

晋阳城修筑后,在三家分晋前的40多年中,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争。第一次是城建成后的当年,赵简子命邯郸大夫赵午将他征伐卫国时,卫国进贡晋国的500名奴隶由邯郸迁往晋阳,赵午答应,但很快又反悔,被赵简子捕到晋阳杀害。赵午之子赵稷伙同他的舅父中行氏(寅)及中行氏的姻亲范氏(吉射)发兵围攻赵简子在国都“绛”(即“新田”,今山西侯马市)的官邸,赵简子被迫北走晋阳。于是晋卿魏、韩、知氏三家联兵抗拒范、中行氏,复请赵简子回“绛”执政。《史记·赵世家》记载这个事件时说:“孔子闻赵简子不请晋君而执邯郸午保晋阳,故书《春秋》曰:‘赵鞅以晋阳畔(叛)”。后来把这个记载作为晋阳城创建年代的依据

晋阳第二次之战,发生在晋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这时赵简子已不在世,其次子赵襄子列为卿,晋国由知伯执政。据《战国策·赵策》记载,知伯向韩、魏两家各要“万家之邑”地,两家如数给了他。又派人向赵襄子要蔺、皋狼之地(均在今山西离石境内),襄子不给。于是知伯勾结韩康子、魏桓子攻打晋阳。知伯攻城三月不下,又从晋祠悬瓮山下开渠(今知伯渠),引晋水(一说汾水或汾、晋二水)灌晋阳,“城不浸者三版”。就是说,水淹城墙只留下上面的三版了,城墙也不倒塌,可见晋阳城的坚固。知伯攻打晋阳三年也没攻破,但也使得“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饮,财食将尽,士卒病羸”。这时,赵襄子有些动摇,“欲以城下”,问他的谋士张孟谈该如何办?张孟谈说:“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他愿去见韩、魏,说服他们倒戈。于是张孟谈潜行出城,游说韩、魏,申明“唇亡齿寒”的历史教训。韩、魏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同意反戈,共灭知氏。按照约定,先杀了知伯守堤的士卒,毁堤决水反灌知伯军营地,造成知军大乱,韩、魏军从两翼包抄夹击,大败知伯军。知氏从此而亡,韩、赵、魏三家尽分其地。

回答2:

<1>前455年(周贞定王十四年)智伯瑶攻打赵氏,以汾水淹灌晋阳城。后来赵襄子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瑶,称为晋阳之战. <2> 北宋赵光义,在公元 979年攻克太原灭掉北汉后,火烧水淹,废弃这座历时一千多年的古城。于晋阳北四十里的唐明镇(今太原市区),修筑了太原城。

回答3:

1一楼说的公元前453年那次;2 公元979年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围城攻打近半年,北汉主刘继元出城投降,宋朝才算攻取晋阳。宋太宗一则仇视晋阳军民的顽强抵抗,二则惧怕别人再踞晋阳成“龙”,便下令焚毁晋阳城,并引汾水、晋水淹灌废墟,进而使历时1400多年的晋阳古城毁于水火。 3 宋朝后期及金元两代,北方又是乱世,太原城又遭战火之劫 不对之处多多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