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宫博物馆
中国民族图书馆是一所全国性的民族专业中心图书馆,1959年9月建成开放。原为民族文化宫图书馆,1989年4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文化部批准,改称中国民族图书馆。 中国民族图书馆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内花园式庭院之中,馆舍面积2700平方米,有近百个阅览座位,并拥有国内少见的封闭式书库。
现设采访编目部、典藏阅览部、研究发展部等部门,有汉、蒙古、回、藏、维吾尔、朝鲜、彝、满、水等多个民族的工作人员。
中国民族图书馆多年来以藏书丰富,独具民族特色而著称。现有藏书50多万册,以汉文和民族文献为主,外文文献为辅。民族文字古籍占17万余册,其中不少是特种文献、孤本。所藏的民族文献种类繁多,有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等24种;外文有英、俄、日、德等14种。
中国民族图书馆特藏文献中有不少国内外罕见的各种民族文字写本、刻本、金石拓片、舆图,还有年代久远的稀世真品、菩提叶写本等。汉文古籍中大量收藏了地方志、史志、民族史志、年谱、传记,并有部分孤本。如《甘省便览》、《西昌备乘志》等。此外还有极为珍贵的元初补雕的《金藏》,它是《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的底本之一。民族文字古籍中,有蒙古、藏、满、彝、水等文种,仅古藏文经典就有数千包,数万种之巨。这些古藏文珍品中有《红史》、《萨伽班智达贡嘎坚赞本生事记》等。其它民族典籍精萃有蒙文《成吉思汗格言》、彝文《西南彝志》、水文《水书》、西夏文《佛经》等。
中国民族图书馆丰富而独特的藏书体系不仅赢得了“民族典籍之宫”的美誉,而且为对外弘扬中华各民族的古老文化,对内开展多层次、高质量的读者服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首先,图书馆积极开展外借、阅览、邮借等多种服务业务,每年可接待国内外读者万余人。
纪念邮票
其次,设有缩微照相机、复印机、微型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几十台,为开发文献资源做出了努力。自1981年以来,陆续复印出版了《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八旗通志》、《丹珠尔》和《妙法莲华经》、《声闻地》贝叶写本等几十种30万余册图书,服务范围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有的还传播到国外。此外,图书馆编辑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工作大事记》、《中国少数民族图书馆概况》、《中国民族年鉴》(1995年卷-2003年卷)等书。 1983年起先后举办民族地区图书馆馆长研讨班、进修班,采取多种方式培训人才。
另一方面,与国际间的交往逐年增加,先后接待了日、美、英、印度、意、澳、德、尼泊尔、泰、匈、伊朗、蒙、朝、韩、吉尔吉斯等国的政府官员、图书馆界学者、学术团体和民族宗教界人士以及旅居国外的藏胞及台、港、澳同胞等,并派员出访了匈牙利、澳大利亚、前苏联、印度、日本、蒙古、土耳其等国,与国外及台、港、澳许多学术机构和图书馆建立了友好文化交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