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文治与政权:上官婉儿真的地位不高么

2025-04-04 17:14:3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2013年,上官婉儿墓在西安被发掘。这一发现引起了媒体的好奇,荧屏上对这一传奇女子颇多演绎,历史的真相又是怎样呢?陆扬是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员,曾先后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和堪萨斯大学。这一专业人士对上官司婉儿墓志的印象是,文笔“十分平庸,有些字句近于粗鄙”,而且不署撰者姓名。他从这两点分析,撰写者绝非当时的高层文士,这是否说明上官婉儿的地位并不高呢?从墓志的内容上看,上官婉儿看上去像被动、哀婉而深明大义的烈妇,步步抗争,却又只能步步退让。陆扬认为,这是适应当时睿宗想要稳定政变后局势的书写策略。掩盖上官婉儿女性参政的恶名,迎合太平公主为上官婉儿平反的要求。

既然上官婉儿的墓志如此低调,众所周知的 “巾帼宰相”形象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陆扬认为,关键人物就在于开元名相张说。他在《昭容上官氏(神道)碑铭》和《中宗上官司昭容集序》中对上官婉儿极力赞誉,如“三光错行,昭容纲纪。百揆繁会,昭容条理”,全是形容重臣宰相的词语。陆扬分析认为,这实际上是张说在借上官婉儿表达个人的政治取向。武则天大兴科举,政治上采用文治模式,而上官婉儿就是这一文治模式的核心代表。这种文治模式到了开元时期便以更为制度化的方式积淀下来并进一步转型,从而产生出既依赖于皇权又相对独立的政治文化精英。张说就是完成这一转型的关键人物。

前面所说的政治文化精英,关涉的正是陆扬的核心课题之一:《唐代的清流文化》。虽然《清流文化与唐帝国》是陆扬有关唐五代政治文化的学术论文集,看似独立的篇章实际是围绕两个相互依托的课题开展,一是唐后期皇帝权威的特殊性对唐代政治秩序的影响,二是唐五代新政治文化精英的构成。本书即按此两个课题分为上下篇,每篇由四篇论文组成。唐朝的清流即是文化政治精英,这一群体让人 不由得想起魏晋士族,二者虽然都是社会精英群体,但他们最大的区别就是,士族是一种森严的门第等级制度,而清流是科举取士的产物,正如陆扬强调的那样,它只是一种历史现象。

朱温有一个谋士叫李振,因为考进士没考上,就痛恨朝臣。他跟朱温说:“这批人平时自命清高,把自己称做‘清流’,应该把他们扔到浊流(指黄河)里去。”于是,在一个深夜,唐朝三十几名朝臣被扔进了黄河。公元907年,朱温废了唐昭宣帝,自立为帝,唐朝就此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