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行为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反映于个体行为的普遍特征之中,因为个体行为是群体行为的体现。其中影响的具体情况如下:
1、行为的自发性。个体行为是具有其内在的动力自动发生的,外在环境因素可以影响个体行为的方向与强度,但却不能发动个体行为。
2、行为的因果性。可以将行为看作是一个表现出来的结果,则这个行为必然存在事先的一个原因,当然在行为产生之后,这个行为又可能成为下一个行为促发的原因。
3、行为的主动性。个体行为不是盲目的,任何行为的产生绝不是偶然出现的,任何行为都是受个体的意识支配,行为者可能并不自觉地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原因,但这绝不证明他(她)不受自己意识的控制。
4、行为的持久性。由于行为是有目的性的,是个体主动发生的,通常在个体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之前,这种行为也不会停止下来。
5、行为的可变性。个体在追求个人目标以及环境的变化,选择最有利的方式达到个人的目标。
扩展资料
个体基于群体的行为功能
对于群体行为来说,个体行为在功能上的情况如下:
1、产生心理上的归属感。同一群体的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会表现观念与行为的一致性。当与其他群体相比较时,成员就会产生一种属于自己群体的感觉,这就是归属感(情感方面的影响)。
2、具有认同感。同一群体的成员对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的认识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当个人对外界情况不明时,这种认同就会发生很大的相互影响,有时甚至会是盲目的(比如在认知方面的影响)。
3、获得社会性支持。当个体的思想与行为符合群体要求时,就会受到群体的赞许与鼓励。这使个体获得社会性支持,从而强化了这种与群体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行动方面的影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个体行为
个体行为是相对于群体行为而言的。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在一定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信念支配下,个体所采取的符合或不符合一定规范的行动。
个体行为的特征
在组织管理活动中,个体行为带有一些普遍的特征的,这些特征表现为:
1、行为的自发性。个体行为是具有其内在的动力自动发生的,外在环境因素可以影响个体行为的方向与强度,但却不能发动个体行为。
2、行为的因果性。我们可以将行为看作是了个表现出来的结果,则这个行为必然存在事先的一个原因;当然,在行为产生之后,这个行为又可能成为下一个行为促发的原因。
3、行为的主动性。个体行为不是盲目的,任何行为的产生绝不是偶然出现的,任何行为都是受个体的意识支配。
行为者可能并不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的原因,但这绝不证明他(她)不受自己意识的控制。
扩展资料:
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
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人的行为也不例外。
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我们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去寻找原因。
1、个人主观内在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和经济因素。
2、客观外在环境因素:组织的内部环境因素和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
群体行为决定着个体行为的方向,个体行为是群体行为的体现。
群体是由个体构成的,因此,群体行为离不开个体行为但群体行为并不是个体行为的简单相加。
其原因为:当某群体把成员个体凝聚在一起时,就具有该群体的意识和目的,并且具有其特定的社会性。
该群体的活动效果反映着整个行为主体的状况,而不再以个体的意识、目的为转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个体行为
从众行为,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群体压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
个人的活动效率由于他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而提高就被称为社会助长或社会促进。包括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同他人共同活动时,活动效率的提高,这叫共同活动效应; 另一种是当他人在场旁观时活动效率的提高,这叫观众效应。
三、社会抑制
是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而造成行为效率降低的现象。
个体行为受群体的影响作用,还表现为社会促进行为和社会抑制行为。社会促进行为是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体活动效率因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出现提高的现象。而社会抑制行为则与此相反,个体活动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受到减弱。
是指许多人在一起工作,会降低个人活动积极性的现象,即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所谓“出工不出力”,说的就是这种现象。与社会干扰不同的是;社会惰化作用往往发生在那些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合作,但个人的成绩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而社会干扰则关注他人在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即使和别人一起工作,也并非是做同一件事,而是个人完成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