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看不起金钱,对于其没有太多概念,哪些方式才能培养正确金钱观?

2025-04-07 14:29:5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手机被孩子“占有”了3个小时,孩子听到我的催促之后,不急不慢地走到我身前,神情兴奋地对我说:“妈妈,刚才我看到几件新衣服打折,你看。。。。。。”我早已猜透她的小心思,轻笑一声,摇头说道:“前天刚给你买了两套新衣服,暂时先不买。”

孩子却心有不甘,试图“攻击”我的防线:“新衣服又不会变质,买来先存着,反正你们的钱花不完,为什么不给我花。”听到这话,我顿时有些不悦,将这个月的家庭支出给孩子“过目”。孩子满脸惊讶道:“没想到我们家花费了这么多钱!”

孩子和金钱的关系可谓是若即若离,每天接触金钱的同时,对金钱又没有清晰的概念。父母每日给孩子相同数目的零花钱,也让孩子产生了一种错觉:爸爸妈妈的钱取之不尽。孩子认为获得金钱易如反掌,只需要向父母索取便可。

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无条件满足,还会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赚的钱都是你的,随便花”。在这种思想指引下,孩子逐渐对金钱感到麻木,对其价值的评估也会一落千丈,将金钱当作废纸,随意挥霍,没有的零花必须全部“嫁出去”。

很多家长觉得和孩子谈金钱有些俗气,家庭的各种收支明细,以及自己工作的辛苦,都对孩子“守口如瓶”。但孩子金钱观的形成,如果没有父母的客观的引导,经过自己的主观意会之后,金钱观会产生略微扭曲。

孩子会逐渐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将金钱和物质当作展现自己“校园地位”的陪衬品。交朋友或是做事,都以金钱为评判标准,今后很容易因为眼前的“蝇头小利”将自己置于被动的境地,或是被金钱所束缚,错过友情、爱情甚至是亲情。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金钱观呢?家长可以用这3个方法。

第一个是适当控制孩子的金钱索取

有时候孩子的“胃口”是被父母逐渐喂养长大,孩子索要三百,父母给五百,下一次孩子口中的数字可能会是“七百”。索要金钱的数额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增加,如果父母无法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很有可能会和父母因为金钱而“分道扬镳”

英国作家毛姆曾说:金钱有如第六感官一般,如果没有金钱,便不可能完全利用其他的感觉。对于孩子的金钱索取,家长要适当控制数额,问清楚孩子的花钱计划。如果多出孩子的预算,要适当缩减,让孩子懂得金钱的“珍贵”。

第二个便是带孩子“观赏”你的工作

金钱观略微扭曲的孩子,只相信亲眼所见的事情,对于父母口中的“爸妈赚钱很辛苦”、“金钱来之不易”,也没有真实感受。空闲之时,家长可以带孩子去自己工作的地方“参观”一番,让孩子亲身感受到父母挣钱的辛苦。

当孩子了解自己零花钱和学习开支的来源时,以及金钱需要经过的各种“汗水”,他们会对金钱和父母“肃然起敬”。孩子今后花钱的方式也会“合理缩减”,张弛有度,就像戏剧家莎士比亚所说:金钱是个好兵士,有了它就可以使人勇气百倍。

第三个方法则是让参与“每月计算”

孩子对金钱的“流动”缺少直观的感受,和金钱深度接触,花钱也难免“大开大合”。家长可以让孩子参与每个月的账目清算,将每个月的进账和支出给孩子讲解,然后和孩子一起计算每个月的平均消费。

如果孩子看到每个人花费在自己身上的金钱过多,身为家庭一员所产生的责任感,会使孩子在生活中不断减少金钱的索取。孩子养成了节俭和金钱存储的习惯,对金钱也就不会过度执迷,甚至会帮助父母分担一些家庭压力。

寄语:金钱是孩子成长必须要面对的“必备日用品”,也会是孩子的追求之一。我们要将孩子的价值观和金钱观引入同一轨道,让孩子驶向成功的目的地。你的孩子平时喜欢“挥金如土”吗?每天的零花钱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