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定义: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重视人在社会中的作用,重视用新的教育观指导办学,用新的教育方法培养人的思想,对近代教育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特别是一些人文主义者(如英国的莫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还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
1、重视人在教育中的地位,提倡儿童身心和谐发展;追求一种新的教育,并注重扩大教育的对象。人文主义教育的这种新的特征主要是对人研究的参照物的变化。
2、创建新型的学校机构,使教育环境自然化。一种教育的实施总是通过一定的教育形式即学校机构来完成的。教育上大规模的改革必然要触及其学校学校机构的变化。
三、代表人物及思想:
1、维多里诺(VittorinodaFaltre,1378-1446)的教育思想维多里诺总结了许多教育原则。主要有:
(1)为儿童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2)学校应是一个亲密的集体。
(3)学校要对儿童负责,培养儿童良好的纪律。
(4)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允许儿童个性的发展,给予适合他们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学习任务。
2、拉伯雷(Rabelais,1494-1553)和蒙田(Montaigne,1533-1592)的教育思想拉伯雷和蒙田都是以文学作品来影响后世教育思想的人文主义作家。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都对封建制度及其教育进行了批判,阐述了新的教育观。拉伯雷主要提出了在愉快、自由教育的基础上来培养人的思想,蒙田提出了培养儿童的判断力和主动性的思想。
3、伊拉斯谟斯的教育思想伊拉斯谟斯(Erasmus,1466-1536)是尼德兰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和教育理论家,主要教育著作有:《愚人颂》、《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论正确的教学》等。
发生于14世纪中叶至16世纪末的西欧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以复兴古典文化为旗号的思想文化运动,发端于意大利,并先后传播到德国、法国、西班牙以及英国等地,其中心思想是强调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人性,挖掘与培养人的潜在能力与创造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重要手段就是教育。
不同于中世纪的教育,人文主义教育非常注重人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培养出为世俗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此人文主义教育家对当时教育和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革新。文艺复兴时期的学校教育,除传统的“七艺”之外,还增加了艺术、政治、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和古典语言文化的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家以古代希腊的体育传统为依据,主张通过一般体育和军事锻炼发展学生的体格。另外,他们一方面仍然主张进行虔信上帝的宗教道德教育,同时又强调培养勇敢、勤勉等品质的世俗道德教育。通过教育,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人文主义者,同时也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蓬勃发展。
14至17世纪西欧的文艺复兴,是在人文主义思潮的促激下展开的。因此,要深刻地理解这一思想解放运动,就必须弄清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底蕴。
“人文主义” (humanism)的产生与当时在大学中兴起的修辞学、哲学、民法学、医学、天算学等“人文学科”密切相连。这些学科都与中世纪神学相对立,以讲授希腊、罗马的古典学问为特征,以有益于人的现实生活为职志。传授与研究这些新知识的新兴文化群体,被称之为“人文主义者”,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被后来的历史学家概括为“人文主义”。尽管人文主义者的文化、社会活动不尽一致,但却有着共同的人生与社会理想。他们根据现实社会变动的要求,掀起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启蒙思潮。
人文主义是作为中世纪神学的对立物而出现的。在中世纪的西欧,附庸从属于封君,帮工依赖于行东,农奴受制于领主,整个社会都处于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严密网络之中。与此相应,天主教神学鼓吹蒙昧、禁欲主义的“神本”说教,要人按照神意的安排与教会的训导,安贫守份,绝对服从。这样一来,人们毫无独立性与自主性可言,丧失了个体的价值与尊严,也被剥夺了追求世俗生活的权利。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开始进行反神权、反封建的斗争,要求进行思想观念的更新。受新时代的感召,人文主义者在思想文化领域积极地除旧布新,提出了“个体本位”的人本思想,即一切以个人的意志、利益与欲求作为人自身观察、思考与判断万事万物的价值标准或是非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