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选官制度是什么?魏征主张的选官制度标志是什么?这一制度有何积极作用

2025-04-01 15:23:1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1、唐朝沿用了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度,通过科举选拔任用官员。

  2、魏征主张的选官标准是德才兼备:“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乱代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3、唐选官制度的积极意义:第一、官吏选用大权由朝廷行使,对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作用。第二、扩大了官员选拔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可以通过科举成为国家机构管理人员。第三、读书和做官紧密联系,大大提高了士人的学习积极性。第四、把选拔官吏的权利集中到了中央即朝廷,有利于中央集权。第五、为以后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唐代一个士人要通过科举入仕做官,必须经过乡试和省试两个阶段。

  应举的对象比较宽广,凡官吏士庶人等只要出身清白、不属于工商杂类,均可应考。来源有三:一是经中央或地方的学校(国子监六学,弘文、崇文二馆及府州县学)选拔,参加考试的称为“生徒”。二是地方士人,申请后经府州县初试合格,解送到中央参加省试,称为“贡士”,或称“乡贡士”。三是由皇帝特诏,设立各种科目,选拔非常之士,称为“制举”,应试者多数为现职官吏,但布衣士庶亦可应考。

  唐代科举考试的主持机构开始属于尚书省吏部,开元二十四年以后,把科举考试与选官分开,进士考试属礼部;选官考试属吏部。

  唐朝科举开始时科目有五十多种。其中,明经、进士两科在以后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进士科原来只考策问,后来加上贴经(填空),杂文(诗赋)。贴经只贴大经,即《礼记》、《左传》。再加上贴《老子》,10个问题中能答上4个即可合格。杂文要求诗赋各一。策问要写五篇。策问主要是对时下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政务、漕运、盐政等等方面提出问题并作回答。而且,不仅考儒家的东西,还考道家的东西。

  进士科一般取中很难,录取率极低,只有1%-2%,因此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称。唐前期每科进士只取十几人,后期也只取三十几人。如孟郊考中进士后,欣喜若狂,作《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遍长安花”,可见其难。
唐代的考试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儒道两家,各种经史,还有诗词歌赋,并且非常重视策问,即考治国方略。

  考试的程序,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先是由士人参加州县的检定考试,称为“乡试”。取得名次,称为“等第”,其人即称为“乡贡士”,或称“乡贡进士”。第一名称为“解头”。

  乡试合格的,诸州把贡士遣送至京师,向尚书省列名报到,然后参加省试。省试由礼部侍郎主持,故称为礼部试,有时,由皇帝特命大臣主持,称为“知贡举”。礼部试合格后,主持者区别名次,送中书门下省审查,再正式在礼部试院前放榜。考中者一律称“进士出身”,其第一名称“状头”,或称“状元”。

  更重要的,常科登试后,不能立即做官,必须经吏部的考试,叫“选试”,称为“吏部试”。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

  “吏部试”面试时,察以身(体貌丰伟)、言(言词辩正),笔试时,观其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四方面都合格,才能脱去白衫,穿上官服,叫做“释褐”。如果“吏部试”未能通过,就不能授官。韩愈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没有通过,只好去刺史那里做幕僚。 
凡是到吏部考试判文合格进入科第的称为“入等”,考试拙劣、不合格的称为“蓝缕”,选期未满而参加考试诗赋文章三篇,合格者称为“宏辞”,试判三条合格的称为“拔萃”。选中的人即可以授官。

  吏部试对入选者综合考察:一是身,即身体相貌要丰满高大;二是言,即言谈要雄辩有理;三是书,指书体法式要刚劲美观;四是判,判案文辞要优美通畅。
  

回答2:

唐代选拔官员的条件有四个方面:
  一是身,即身体相貌要丰满高大;
  二是言,即言谈要雄辩有理;
  三是书,指书体法式要刚劲美观;
  四是判,判案文辞要优美通畅。
  凡是到吏部考试判文合格进入科第的称为“入等”,考试拙劣、不合格的称为“蓝缕”,选期未满而参加考试诗赋文章三篇,合格者称为“宏辞”,试判三条合格的称为“拔萃”。选中的人即可以授官。
  魏征是李世民的臣子,魏征可以举荐官员,但是最终还是李世民决定。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其统治被史学家称之为“贞观之治”.他成就伟业丰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知人善任,起用了各种人才,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才观.

回答3:

唐代选拔官员的条件有四个方面:
  一是身,即身体相貌要丰满高大;
  二是言,即言谈要雄辩有理;
  三是书,指书体法式要刚劲美观;
  四是判,判案文辞要优美通畅。
  凡是到吏部考试判文合格进入科第的称为“入等”,考试拙劣、不合格的称为“蓝缕”,选期未满而参加考试诗赋文章三篇,合格者称为“宏辞”,试判三条合格的称为“拔萃”。选中的人即可以授官。
  魏征是李世民的臣子,魏征可以举荐官员,但是最终还是李世民决定。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其统治被史学家称之为“贞观之治”.他成就伟业丰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知人善任,起用了各种人才,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才观.
网上找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