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超级红娘”相亲法则是社会风向标?

2025-03-29 08:17:2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外国有丘比特的箭,我们有月老的红绳,《西厢记》要没单辟出“红娘”一章,可能都没有现今版本这么出彩。再如“劝和不劝离”,“宁拆十庙,不毁一婚”……在我们传统的语境中,几乎就是积德行善代名词。

在观众喜闻乐见国产长寿神剧“乡爱”系列中,谢大脚能稳坐九季“象牙山女神”宝座,某种意义上,或也跟其数十年如一日,热衷为十里八村适龄青年牵线搭桥、保媒拉纤,所积累下的业界口碑和声望不无关系。在乡村熟人社会,好名声好人缘就意味着一切。

不过,“大脚婶”再热心肠,业务能力再强,毕竟也只是剧中虚构,现实中有无这般厉害“超级红娘”?还真有——名扬武汉三镇,被誉为江城第一红娘的兰毓云和陈轶伦老两口,就堪与媲美。据报道,从1954年撮合第一对算起,已义务当了63年红娘。据称,已有1680对结成连理。这是老两口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每次提起,老太太眼睛总弯成两个月牙,“说明我是全国最牛的”。

婚介当然很多,婚托横行,黑中介也不少。就像媒婆,传统俚语,“媒婆的嘴”特定语义下,也有特殊含义,不一定都是好词。但是几十年如一日,义务撮合,甚至成为江城名片——“武汉三镇谁都知道我可以解决他们的个人问题。”“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于此获得额外尊重,这是她应得的。

作为资深老牌红娘,他们几乎见证了六十年相亲市场的形成与蜕变。这个市场走势基本是和经济大势趋同的,用段子说就是“爷爷娶奶奶,用了半斗米;爸爸娶妈妈,用了半头猪;我娶我媳妇,用了爸妈半条命。”用老红娘的私人记忆,就是“80年代后,好像越来越难了。一上来就要求房子车子票子,存款要多,工资要高。”

热门的对象,就像热门专业,最抢手脱销的,也是几年换一茬。最新“销路最好”的职业是工科技术男,稳定的公职类次之,而最差的“记者和警察,哪有情况去哪里,最不好介绍。”这个超级红娘的相亲法则,可真是对应着职业晴雨表和社会风向标。这种风向变化,在时下热播的《欢乐颂》里也有所体现。

只是对比红娘亲自见证的“这几年,挺多姑娘都要找工资高一倍的对象,房子至少四室一厅;男孩提出女方要漂亮,不漂亮就得有钱”的尴尬现实,你似乎又不能说“欢乐颂”式话题撕扯只是荧屏迎合。

剩男剩女,早都不算生造词了。婚恋市场,也越来越与单纯的感情爱情,渐行渐远。各种乱象,各种算计,都已见惯不惊。虽说爱情是奢侈的,婚姻是世俗的,可干了一辈子,啥都见过的耄耋之年老红娘,却仍记得幸福相爱的最初感动,相信“爱可以创造一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咋就提早未老先衰,彻底“爱无能”了呢?风向如潮头,苦追不上却能立等下次。填过专业的,或都经历过当初“不选对的只选热的”最终过剩的苦涩,怎么到找对象时,又要重蹈覆辙,“只贵不对”?

回答2:

诗经: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不是我在延误时辰哪,是您没有委托美好的媒人来撮合)-----
婚姻大事通过婚介机构介绍的方式是全世界单身人士的非常重要的选项之一,日本韩国台湾东南亚等地区尤盛。近25年来国内也非常红火。相信选择正规的婚介机构相亲是单身朋友们婚配的捷径。凡创立时间久,资源丰富,收费适中,性价比高的大型正规婚介相亲机构,一般来说都比较可信可靠,成功率也不低。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去征婚相亲的朋友主要的还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另一半的要求不要过高,否则会增加匹配的难度。征婚相亲正如考大学看大病,都是劳心事,每个人情况不同,最后结果也不一样。但见面就是硬道理。虽说世上总有守株得兔的幸运人,但绝大多数人的满意或较为满意的姻缘,只有在以各种方式,不断约见的对接中才能实现。祝早日梦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