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起源于哪个国家

2025-04-06 17:44:2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摔跤起源及沿革

  作者:摔跤俱乐部

  竞技起源
  人类祖先为了生存,除了躲避狂风暴雨,还要抵挡洪水猛兽,自然界的有害生态是它们最大的敌人。与天斗,不识宇宙;与地斗,无能耕耘;狩猎为生,工具落后;捕获禽兽,手段低劣:徒手搏斗。凶多吉少;以木石为器,也是以防身为主.他们的搏斗是因生存和生产所需的自然行为.虽然这些原始本能的攻守技能还处在低级阶段,然而,对后来摔跤的形成,这里已经在悄悄地酝酿和蒙生.
  史书载:“轩辕之初立,有蚩尤氏兄弟七十二人,铜头铁臂,食铁石,轩辕诛之于逐鹿之野”。铜头铁臂乃头戴有角面具,以角顶摔制胜。由此,摔跤在华夏称做“角抵”.因始于蚩尤氏,后人又称“蚩尤戏”.
  名称沿革
  (1) [角力] 当“蚩尤戏”发展到西周时代,被称为“角力”:即“角逐”和“力拼”之义.统治者以“集英武之士”的名义来训练壮士们的身体素质,为当权者所利用,带有当今召之即来的“民兵”性质.<礼记月令>[孟冬之月]中说:“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后来,官方校场的演练影响到民间,渐渐失去军事色彩而转向民间的体育健身和文化娱乐,成为老百姓的精神需要和节日庆典中的助兴活动。
  (2) [角抵]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体现秦朝“大一统”的国威新制,将前朝的“角力”易名为“角抵”.东汉学者应劲解释“角抵”日:“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触也”。<史记·李斯列传,日:“是时,二世在甘泉,方做角抵俳优之观”。
  (3) [角抵戏] 摔跤之先足绵延到汉代,“角抵”又进一步发展成“角抵戏”,一名“百戏”.这时,内容逐渐丰富,并具有了很浓厚的娱乐性.<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其规模阵势,可见一斑。文颖曰:“名此乐为角抵者,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射御,故名角抵,蓄杂技乐也”。
  (4) [相扑] “相扑”一词,始见于魏晋,一直延续到隋唐以至宋代.当时,从官府到民间,普遍崇尚相扑,几乎成为一方水土盛衰的亮点.在唐代帝王中,有不少皇帝到“角场”去“御驾亲观”,唐宪宗就是一个天子“跋迷”。
  因此,在皇宫内豢养一批“职业”相扑班,属于御用的左右神策军(皇帝卫队),冠名“内等子”,专为朝廷盛会表演.民间也有“瓦肆相扑者”,在集市庙会上卖艺糊口。唐代对摔跋除叫“角抵”和“相扑”之外,还叫“手搏”。
  (5) [争跤] 宋代是我国相扑活动的鼎盛时期,同时也叫“争跤”。宋朝的吴自牧在他的<梦梁录·角抵>中写到:“角抵者,相扑之异名也,又谓之争跤”。这时的争跤已从“百戏”中分化出,成为独立的活动项目,不光在官中养有“内等子”\“相扑手”和“剑棒手”等专业人员,民间也兴起大量的争跤社团,经常而广泛地进行对抗和表演。元朝无名氏在<独角牛>的第三折中是这样说的:“你这等一个瘦弱的身躯,要和我俩争跤赌筹厮打啊,你曾辞你家中父母不曾?”第一折中这样说:“这孩儿不肯做庄农生活,则待要刺枪弄棒,学拳摔跤”。
  由此可见,在元代的相扑,也叫“争跤”或“摔跤”。
  剧本的宾白也反映了当时习武健身的历史背景.因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对汉族和其他民族实行阶级压迫和种族歧视.为防民反,严禁此类活动.<元典章>规定:“学习相扑或弄枪棒要处以重刑”。于是相扑走向衰落.然而蒙古本族的摔跋活动却是方兴未艾,只是与当时相扑的形式不同,类似当今的自由式。蒙古贵族也爱摔政,所以相扑被禁后,摔跤活动并末终止,只是形式不同罢了。到了明朝,一反蒙古风格,力图恢复唐宋旧制而提倡相扑,它在宫廷和民间俱有恢复。只因当时拳术的迅猛发展,削弱了相扑的主导地位。
  (6) [扑跌][掼跤]历史进入明清,摔跤又出现了两种叫法,即“扑跌”和“掼跤”。清朝李斗在他的<扬州画舫录·小拳录>中是这样记的:“三娘一发手,公子跌于地.自是以能扑跌名。后有识者此金陵某之女也”。<清朝野史大观,云:“穆宗喜舞剑,尤喜掼交”。当朝提倡相扑:侍卫府设有“相扑营”,后称“善扑营”,为宫廷献艺取乐。平时任宫中守卫,或在御试武进士时充任执事。相扑营编制三百相扑力士,专从八旗子弟中擢拔.分东西两营,每个扑户自练绝活。善扑营还兼顾相扑技术的研究。中国摔跤发展至此,已具较高水平。
  (7) [摔跤] 直至民国初年才统称摔跤,一直稳定至今。国家有专门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科学、严格而又适用的比赛规则。

  蒙古族摔跤和满族摔跤

  清王室是女真族的后裔,在女真族的传统文化生活中就有“摔跤赌羊”的习俗。《金史》卷九十一《蒲察世杰传》:“蒲察世杰本名阿撒,为人多力,每遇武土角力赌羊,辄胜之。” 清王室在建立大清国之后,与蒙古诸部建立了友好同盟,每逢联欢宴会,便有力士摔跤表演作为娱乐。清太宗皇太极曾赐封蒙古族的摔跤手为勇土称号,并叫他们传授蒙古的摔跤技艺。可能是有人对这么高的奖赏不够心服,皇太极又赐给他们豹皮长袄、虎皮长祆、虎皮袄各一件。并说以后如有“不呼所赐之名,而仍呼原名者,罪”(《满文秘档·太宗赏三力士》)。可见,在清王室人关之前,蒙古族摔跤技艺尤胜满族。

  在入关之后,清王室以天下之富提倡摔跤,摔跤技艺便大大超过了蒙古族。清王室昭报所著的《啸亭杂录》卷二中记载:顺治年间,蒙古喀尔喀部派遣使臣入朝,带来了草原上最好的摔跤手,在理藩院招待的宴会上进行摔跤联欢,清朝廷上的几个摔跤手都相继失败了。顺治皇帝听奏后很生气,下旨一定要召募高手赢回这一跤。当时礼亲王代善的儿子惠顺王,虽只有二十岁,却力大无穷,跤艺超群,但不便以王爷的身份与蒙古跤手比赛,便穿了侍卫的服装与之比赛,只一跤便“应手而仆”。顺治皇帝甚为高兴,“赏费无算”。康熙皇帝在木兰建立围场之后,每年行围都要和蒙古各部台吉举行联欢,有所谓“赛宴四事”,即诈马、什榜、布库(即摔跤)、教跳,“布库不如御前人,而诈马乃其长技也”。这表明了,清王室在统治全国之后,重视摔跤活动,摔跤技艺大大超过了把摔跤当作是“男子三项竞技” 的蒙古族。

  摔跤的满语叫布库,也叫撩脚或撩跤、掼跤,着短袖跤衣,摔倒着地即分输赢。“布库,并谓之撩脚,本徒手相搏,而专赌脚力,胜败以仆地为定。其人皆白布短衫、窄袖,而领及襟率用七、八层密缝之,使坚韧不可碎。初则两两作势,各欲伺隙取胜,继则互相扭结,以足相掠,稍一失,即拉然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