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将水分为"硬水"与"软水",这是依据水中矿物质含量的多寡而定,特别是指碳酸钙和碳酸镁的含量,以"毫克碳酸钙/公升 水"或"ppm"来表示,称为水的硬度。
一般将水的硬度分为4个等级:
软水:0-60ppm
稍硬水:60-120ppm
硬水:120-180ppm
极硬水:181ppm以上
水的硬度太高时喝起来不太可口,水中容易产生白色沉淀的锅垢,延长加热的时间,而且肥皂也不太容易起泡沫,需浪费较多的清洁剂。然而水中含有不少的矿物质,对我们的健康有所影响,降低硬度会有什么后果呢?
— 饮用适度硬水,有益人体健康—
硬度太高的水口感较差,硬度过低的水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那么水的硬度应该是多少才合适呢?目前并没有正式由政府机关或学会提出的建议值,不过在英国地方性心脏研究期刊上,曾有人指出,软水区(25ppm)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比硬水区 (170ppm)多了10~25%。
而我国的检验标准为1000ppm以下,其实除非水源污染过于严重,否则大多数的饮用水不会有这么大的硬度,因此我们希望水中能含有适量的矿物质,亦即饮用适度的硬水,一方面水的适饮性较佳,另一方面可帮助我们预防疾病的发生,维护健康。
不过,在这污染日趋严重的工业社会中,水的问题不单是硬度或总溶解固体量多寡,目前已知的水中污染物质计有:细菌、微生物、氯和有机物质等。市面上已有多种滤水器可帮助我们除掉污染物,但由于处理水质的方法不同,去除的能力也不同。
— 净化水质的目标是除去水中不必要的污染物,留下适当的矿物质—
已知处理饮用水的方法计有:蒸馏法、煮沸法、逆渗透法、离子交换法、活性碳过滤法和臭氧杀菌法等。这些方法有的只能单纯的杀菌,有的可以去除细菌、微生物和悬浮固体,有的能除去三氯甲烷、有机物和恶臭,有的甚至会除掉所有的矿物质,成为所谓"完全纯净的水"。
寻找一个理想的净化水质方法,对改善生活品质,促进健康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应该有个共识,净化水质的目标是除去水中不必要的污染物质,留下适当的矿物质,使水也成为一种营养物质。因此,应该谨慎选择处理饮用水的方法。
硬水定义:水的硬度是指溶解在水中的盐类物质的含量,即钙盐与镁盐含量的多少。含量多的硬度大,反之则小。gpg为水硬度单位,
1gpg表示1
加仑水中硬度离子(
钙镁离子)
含量为1
格令。
按美国wqa(水质量协会)标准,水的硬度分为6
级:0~0.5gpg为软水,0.5~3.5gpg为微硬,3.5~7.0gpg为中硬,7~10.5gpg为硬水,10.5~14.0gpg为很硬,14.0gpg以上为极硬。以上海为例,大部分地区的生活用水为各自来水厂净化处理后的自来水,硬度范围为8
~
14
gpg
,按wqa标准属于硬或很硬范围。(部分地区如果使用井水,则硬度更高,达到极硬范围。)
硬度又分为暂时性硬度和永久性硬度。由于水中含有重碳酸钙与重碳酸镁而形成的硬度,经煮沸后可把硬度去掉,这种硬度称为暂时性硬度,又叫碳酸盐硬度,水中含硫酸钙和硫酸镁等盐类物质而形成的硬度,经煮沸后不能去除的硬度,称为永久性硬度。以上两种硬度合称为总硬度。
硬水的由来:当水在大气中凝聚时,它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形成了叫做碳酸的弱酸。该酸最终随雨落到地上,然后流过土壤上部到达岩石层,碳酸溶解了石灰(碳酸钙和碳酸镁),中和,并同时变硬。硬水有暂时性及永久性之分,暂时硬水通常关系到钙和镁的碳酸盐和碳酸氢盐,这类结晶可长期存在水中,直到气压或温度出现变化,使水份变成超饱和,造成沉淀物,附在热表面或粗糙表面上,例如管道和热交换器内,即形成硬水垢;永久性硬水主要关系到硫酸钙及硫酸镁,是不会受到热和气压变化影响,但如水份被蒸发,依然会留下并形成硬水垢。
硬水危害
我国《生活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水的总硬度不能过大。如果硬度过大,饮用后对人体健康与日常生活有一定影响。如果没有经常饮硬水的人偶尔饮硬水,则会造成肠胃功能紊乱,即所谓"水土不服"
过量的饮用硬水或者是软水对人体都不好,硬水喝多了容易在体内形成结石,软水喝多了容易缺钙和其他微量元素。饮用水还是要均衡一下,或者是两者交替着喝。
都不好,不要在乎你喝的是什么水。难度你喝水前还要测一下水的硬度?有说喝稍偏碱的水好,不过你保证你的体质适应它?因人而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