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来,电视频频让一些原本在舞台上未必招人待见的滑稽演员俨然成了“笑星”,结果跳舞的有他们,公益慈善节目有他们,美食节目有他们,健康节目有他们,家庭访谈也有他们——除了不搞笑,某些滑稽演员样样都会。你可以用“海派轻喜剧”的旗号来掩饰,可以用钱文忠教授对“笑林大会”的赞扬来正名,但你掩盖不了十几年的几千集的情景喜剧没有留下过一句让人记得住的台词。而周立波两个小时的表演就让人家记住了很多桥段,这就是人家“结棍”的地方。
今年春节,偶尔看到电视上两位“笑星”的表演,学唱的歌曲居然来自改革初期引进的日本电影《狐狸的故事》。我的天呀,30年前的老段子还在换钱呢?现在80后已婚妈妈都未必知道有这个电影。你除了用遥控器投票,还能怎么样?
制度上说,由于滑稽演员背靠上了电视媒体这棵大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其演出的首要目的是满足制片方要求,受众恐怕还在其次,在这个层面上说,周立波有资格强调自己不属于传统滑稽界,作为体制外的艺人,其演出效果必须接受市场的考验,如果你不搞笑,人家不会花钱来买票。同理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相声不搞笑——演员为求上镜而屈从制片方,制片方可能首先考虑的是“政治正确”,其次是广告收入、利益平衡,观众感受则放在最后。所以,相声成了赞美诗,放弃了讽刺的本能,也放弃了群众。
而直接面对市场检测的周立波、郭德纲必须迎合观众的审美需要、利益诉求,表演者必须重拾讽刺这一“劳动工具”,而不是刻意去领会长官意志。另一方面,周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远超过其北方同行,经典桥段是开涮中国股市——“大小非进去,大小便失禁出来”;“杨百万进去,杨白劳出来”;“证券公司屏幕太绿,麻雀以为森林公园到了”……民众中意见极大的问题,却被主流娱乐界忽略,没有得到反映,这才显出了周立波表演的可贵。
我认为吧
1、海派清口比较亲民,内容与生活中的事息息相关,像 迪斯尼要在上海啦,还有金融危机,房屋等。这些都是时事热点,又在我们身边,所以才会使人记得住之后朗朗上口,之后百家相知,就成名了。
2、周立波的背景有关,这个我就不想讲了。大家都明吧
3、内容很娱乐 ,真的很好笑。但,又发人深省,很有深度。
4、创新。至今也只有周立波才会对时事热点进行笑侃,其他的也只是无聊的在字眼上搞笑下。
以上原创,希望您能满意。
炒作
周立波是个聪明人,“清口”的表现题材始终不离开现实,不割裂生活从改革开放三十年,说到大上海百年变迁,还有分分钟瞬息万变的金融经济……一切大时代的更迭交替,都离不开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与百样人生,周立波的“脉”,把得很准。如果说拖鞋底、麦乳精、打桩模子、偷吃油条等等这些往昔岁月的难忘回忆勾起了整整一代人的集体回忆(而这一代如今恰是社会主流,也是票房市场最固定的消费群),那么到了股市、房产、萨-科-奇、闵行倒楼……周立波嘴里的讽刺对象,已然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可以说,周立波正是以其独特的叙述与滑稽戏式的节奏、手法、表情,交织出一曲属于当代上海人所特有的幽默曲调。这其中有着甜蜜,有着辛酸,更有着太多太多的自豪与骄傲,但凡看过现场表演的人无不能感受到台上台下所共同构成的一种集体性地方荣誉感是多么强烈而振奋人心。这也是那么多上海人喜欢周立波,并坚持认为他“很有腔调”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