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你好疯子》这部电影?

2024-11-15 21:38:2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我觉得《你好,疯子》挺好看的,小成本电影。场景单一,人物也很少,但都很出彩。故事讲得紧凑精彩。又能笑笑,又能想想。开场,电锯惊魂?七宗罪?死路?各种类似设定。再往后,特殊时期的社会隐喻啊,先舆论主导,然后底层暴力,然后程序正义。下段致命ID啊,个人的成长历程。国内很少这种电影,弱形式重思想敢于尝试。

  《你好,疯子》由万茜、周一围、王自健、金士杰、李虹辰、莫小棋 、刘亮佐等主演,曹卫宇特别出演的荒诞喜剧电影。讲述了七个素不相识的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关进了一家精神病院。因为院方怀疑他们有精神病,但初步核实的结果是,七个人里面只有一个是真正的精神病人,院长让他们七个人自己把这个病人找出来,然后他们就能安然出院了,他们遭遇各种被逼良为疯的行为,为了逃出疯人院使出浑身解数,在疯人院里发生了一场嘀笑皆非的荒唐事。

  长达100分钟的时间里,七人面对封闭的环境、咄咄逼人地拷问、食不果腹得饥饿等重重精神、肉体高压,逐步沦陷疯狂情境:指责、出卖、抢夺、专制、猜疑、争执、打斗。。。。。。打人心深处里的恐怖繁衍出来的产物,一点一点把这个原先冷静的环境煽动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我觉得这部电影看了真的觉得很好啊,剧情紧凑,一些反转都不是生硬的反转,之前都有暗示与伏笔,没有太明显的bug,而且!!!里面每一个演员!演技都非常在线啊,一点都不出戏!

回答2:


看完《你好,疯子!》特意去查了一下导演的资料,果然,是拍话剧出身的,而这部作品也改编自同名话剧。

细数一下,《夏洛特烦恼》成为爆款后,话剧改编电影似乎成了一种趋势,而2016年《驴得水》更是将其推到顶峰。

 


我并不反对这种趋势,毕竟这是电影生成的另一种方式,但是“入乡随俗”毕竟是最基本的礼貌吧?

话剧既然想改编成电影,那就应该遵守电影的规则,这几部作品统一的毛病就是在电影镜头下用话剧的表演方式。

 


记得看《十二公民》时也是这个问题,虽然原封不动地把《十二怒汉》的镜头拿了过来,弥补了话剧导演在调度上的弱点,但是话剧式的表演却让人有些吃不消。

因为是一批老话剧演员,德高望重,加之电影本身题材选择的敏感性,让很多人主动忽略了表演的问题,但这终究是个隐患。

 


这不是说瞧不起话剧,论资排辈的话,鄙视链应该是这样的:演话剧的瞧不上演电影的,演电影的瞧不上演电视剧的。

但客观来说没有谁高谁低,只是这三种表演方式有各自适用的表演环境,话糙点就是对人说人话对鬼说鬼话。

 

那么舞台表演和影视表演的区别在哪里?

 


舞台和影视都在追求空间感,但追求的人不一样,电影是导演的艺术,戏剧是演员的艺术。所以影视演员不负责空间,戏剧演员负责空间,这种空间感是戏剧演员第一要务。

电影要求画面要有景深,以此塑造空间感,加之电影可以用镜头来弥补人眼的不足,所以影视演员更注重表演的神态,最可贵的是瞬间流露的真实情感。

而话剧不行,在一个剧院里你坐在最后一排,是看不到演员细微之处的,所以舞台表演更看重形态,更强调表演的张力。

 


在舞台上,一个人大哭大叫,不管演得好还是坏,都能对观众形成直接的刺激,这是生理对生理。而一个人在镜头上大喊大叫,并不能对观众形成直接刺激,因为观众面对的是画面不是人,是物理对生理。

所以《驴得水》《你好,疯子!》给人的感觉就是演“过”了,演员太用力了,有些人会看的尴尬,这很正常。倘若梁朝伟在演《无间道》时用话剧的表演方式,是断不能拿到金像奖影帝的,他的表演便是教科书级别的。

 


至于多重人格,这并不是什么出彩的设定,我都不好意思说他抄《致命ID》了。香港2007年有一部杜琪峰执导的电影《神探》也是同样的设定,但很明显杜导的那部高级多了。《神探》拿到了第2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八项提名,最终获得最佳编剧奖,电影的完成度极高,尤其是演员的表演,可以相互比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