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证--针灸!
厥证泛指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厥者,逆也……轻则渐苏,重则即死,最为急候”(《类经·厥逆》)。
引起厥证的病因很多,包括情志过极、失血失液过多、痰湿内阻、感受暑邪、久病正虚等。其病机则主要在于上述诸种因素导致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缪,气血运行失常。内有虚实之分。实者系恼怒气盛,上壅心胸;热郁气逆,阻遏气机;或夹痰夹食,填塞于上,致清窍蒙闭,卒然发厥。虚者,因气虚不足,清阳不升,气陷于下,血不上承,阴阳不相顺接,而现厥脱之证。
针灸治疗首见于《内经》。《灵枢·寒热病》指出:“热厥取足太阴、少阳,皆留之;寒厥取足阳明、少阴于足,皆留之。”《素问·缪刺论》还提到尸厥的治疗。之后,在晋《肘后备急方》、唐《备急千金要方》、宋《针灸资生经》,乃至元明时期的医著,诸如《济生拔萃》、《针灸聚英》等,多有载述。
本证相当于现代医学之休克、虚脱、晕厥等。
【辨证分型】
(一)实证
突然昏倒,气壅息粗,牙关紧闭,四肢僵直。如为痰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脉沉滑,苔白腻;如为食厥,脘腹胀满,脉滑实,苔厚腻;如为暑厥,头晕头痛,胸闷身热,脉洪数,或虚弦而数,舌红而干。
(二)虚证
卒然昏厥,气息微弱,张口自汗,肤凉肢冷,舌淡,脉微细或芤。
【治疗】
(一)实证
1.治则:开郁利气。
2.处方:水沟、中冲、涌泉;痰厥加丰隆,食厥加内庭,暑厥加劳宫。
3.方义:水沟,针之能苏厥醒脑;中冲为手厥阴心包经之井,可开郁定志;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之井,可平冲逆之气。三穴分别列上、中、下三部,合用而使逆乱之气顺接,升降得循常道。因痰浊内阻致厥者,加丰隆豁痰;因暴饮过食,积滞内停,阻滞气机而厥者,加足阳明之荥内庭以消滞和中;因感受暑邪,热郁气逆发厥者,加刺手厥阴之荥劳宫清心泄热。
4.治法:均用泻法。先针水沟,继刺涌泉,留针,持续运针至厥苏神清。中冲以三棱针点刺,出血数滴。余穴亦留针至症状好转。
(二)虚证
1.治则:补气回阳。
2.处方:百会、膻中、隐白。
3.方义:百会系诸阳之会,灸之可升举下陷之气;膻中乃八会穴中之气会,能调节气机;隐白系足太阴之井,针之既能促使阴阳顺接,又有健脾益气之功。三穴合用,清阳得升,中气得补,气机得调,阴阳接续,则厥逆自除。
4.治法:百会、膻中用艾卷行雀啄灸,直灸至患者清醒。百会亦可先针刺,行补法运针1~2分钟后,再施灸法。隐白斜刺向上,留针行补法,去针时挤出黑血。
【古方辑录】
《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一》:“尸厥之病,……针百会,当鼻中,入发际五寸,针入三分,补之;针足大指甲下肉侧,去甲三分;又针足中指甲上,各三分,大指之内去端韭叶;又针手少阴,锐骨之端各一分。”
“又方,灸膻中穴二十八壮。”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卒死,针间使各百作法息,又灸鼻下人中。”
《千金翼方·卷二十六》:“凡尸厥如死,脉动如故,针百会入二分,补之。”
《针灸资生经·第五》:“丰隆,主厥逆。”“金门,主尸厥暴死。”
《针经摘英集·治病直刺诀》:“治尸厥,刺任脉玉泉(中极)一穴……针入三分,次针足太阴经隐白二穴……针入三分,更兼两胁下熨之。”�
《类经图翼·十一卷》:“厥逆:人中(灸七壮,或针入至齿妙),膻中(二十一壮),百会(暴厥逆冷),气海。”
《针灸聚英·卷二》:“厥:手足逆冷,阳气伏陷,热气逆伏而手足冷也。刺内庭、大都。”
===
厥证
一、毫针治疗:取穴百会、人中、少商、内关、足三里。
二、灸法治疗: 1 、取穴百会、合谷、后溪、三阴交。 2 、气厥加膻中、心俞、中脘。 3 、痰厥加丰隆、阴陵泉、行间、风池。
三、电针治疗:取穴人中、合谷、后溪、内关、神门、通里、足三里、太冲、涌泉。
四、三棱针治疗:取穴人中、十宣、中冲、太阳、百会、涌泉、足三里。
厥证多见于西医的休克、虚脱、昏厥、中暑、低血糖昏迷及精神性疾病。针灸治疗厥证只是对其中的部分疾病有效,如虚脱、低血糖昏迷、中暑、癔病性昏迷等。因此,多数厥证治疗都应采取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措施,不可盲目治疗。
D.任脉经穴,灸法。
患者老年。无明显诱因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目合口张,鼻鼾息微,遗尿,汗出,四肢厥冷,脉细弱----脱症 以阳气欲脱为主,属虚症,急宜扶正:施以灸法于任脉俞穴以回阳救逆。例如 处方:神阙(隔盐灸)、气海、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