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解释: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写道:“我今年十九岁了,想起从小儿到今,真是一无所成,光阴白过。既无脸见死去的父母于地下,又对不起现在爱我教我照顾我的几位伯父、师长、朋友;若大着说,什么国家、社会,更是没有尽一点力了。俗语说得好:‘人要有志气’。我如今按着这句话,立个报恩的志气,做一番事业。”当时他怀着爱国济世的心,有着找不到真理的苦闷.于是下定决心,远渡重洋,谋求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图报效祖国。“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是总理引用了达摩祖师面壁十年的故事和英雄陈天华的故事,表明了决心之坚,立志之远,并且预想未来,即使壮志难酬,捐躯东海,亦不愧为一英雄。舍生而取义者也。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39782.html陈天华简介
第二种解释:
面壁十年图破壁
这句诗是“邃密群科济世穷”句的发展,讲的是“济世穷”(即对群众做启蒙工作)时所遇到的困难和周恩来同志所表现出来的不怕困难的毅力。
周恩来同志在1919年5月《给留日南开同学的信》中肯定了即使“为社会所不容”也要做“为社会开路的事情”的精神。做启发群众觉悟的事情而又暂时“为社会所不容”,不正是诗中所说的“面壁”吗?这句诗中的两个“壁”字代表一件事物,那就是借喻尚未觉悟的群众。周恩来同志当时东渡日本,准备求学济世,启发社会群众的觉悟。但当时群众尚未觉悟,对此暂不理解,甚至有所“不容”有如石壁。而周恩来同志下决心,要以坚韧的毅力,坚持工作,经过长期的教育,(即诗中的“十年”)最后感化群众,提高他们的觉悟,群众一旦觉悟了,也就等于石壁溶化了。这种以宏大意愿、耐心启发人民觉悟的思想写成诗,就是“面壁十年图破壁”。进一步分析,我们又可发现,周恩来同志这句诗从思想到用典,都受到梁启超的影响。
梁启超有《举国皆我敌》一诗,中说:
阐哲理指为非圣兮,倡民权谓曰畔道。积千年旧脑之习惯兮,岂旦暮而可易。先知有责,觉后是任。后者终必觉,但其觉非今。十年以前之大敌,十年以后皆知音。
梁又有《自励》二首,其二曰: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这两段引文思想内容大致相同。周恩来同志在1919年4月曾将梁的《自励》之二抄赠给同学王朴山,说明他对梁诗是赞许的。
我们只要将这两首诗和周恩来同志的“面壁十年图破壁”句加以对比,就可看出:梁诗中所说的中国社会“积千年旧脑之习惯兮,岂旦暮而可易”,宣传新思想时所遇到的“举国犹狂欲语时”的情况,正是周恩来同志所说的“做的是为社会开路的事情”而“为社会所不容”,也就是诗中所说的“面壁”。同样,梁诗中所说的群众“十年以后(对新思想)皆知音”,觉悟了的群众“十年以后当思我(指启蒙者)”也正是诗中所说的“破壁”(即石壁溶化,指群众已经觉悟)。至于诗中的“十年”一词更显然出于梁诗。通过这种对比,我们就能更加认识到周恩来同志在“面壁十年图破壁”这句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启发群众觉悟时不怕困难的毅力。
^^难酬蹈海亦英雄
首先,“蹈海”并非专指跳海自杀而言。南宋胡铨在《上高宗封事》中说:“较之前日蹈海之危,已万万矣。”(见《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一)“蹈海之危”是指建炎三年(1129年)底金兵攻陷临安,高宗赵构逃到海船上一事。高宗并无跳海自杀之事,可见“蹈海”即指乘船航海。到了晚清,出洋亦称“蹈海”。章太炎在1902年曾出洋到日本,归国后因“苏报案”被捕入狱。梁启超在《广诗中八贤歌》中即说他“蹈海归来天地秋”。“蹈海”即出洋之意。
这样,“难酬”与“蹈海”即应连读为“难酬蹈海”(即“难酬蹈海之志”),意为“无法满足出洋留学的要求”。这句诗同上句联系起来,是说,我们都有“面壁十年图破壁”的宏伟志愿,只要大家都有这种精神,即使不能出洋留学也是“英雄”。这是周恩来同志给送别的同学的赠言,有共同勉励之意。
周恩来同志在这里可能借用了日本人吉田松阴的故事。据1903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日本明治维新百杰传》(有关吉田的事迹可参阅多种书籍,因此书出版于清末,能为周恩来同志见到,所以只引此书)的记载:
吉田松阴(1830—1859),本名吉田寅次郎。在明治维新前曾接触过一些“洋学”,并准备“游海外,知彼情”,了解外国情况,学习西方文化。当时正有一艘美国舰只停泊在下田,吉田打算附乘此舰游历外洋,但被美国人交还给日本当局,监禁起来。然而“其志不少挠,忧国之心益切”。这件事就是日本历史上吉田松阴“下田蹈海”事件。
第一种解释: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写道:“我今年十九岁了,想起从小儿到今,真是一无所成,光阴白过。既无脸见死去的父母于地下,又对不起现在爱我教我照顾我的几位伯父、师长、朋友;若大着说,什么国家、社会,更是没有尽一点力了。俗语说得好:‘人要有志气’。我如今按着这句话,立个报恩的志气,做一番事业。”当时他怀着爱国济世的心,有着找不到真理的苦闷.于是下定决心,远渡重洋,谋求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图报效祖国。“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是总理引用了达摩祖师面壁十年的故事和英雄陈天华的故事,表明了决心之坚,立志之远,并且预想未来,即使壮志难酬,捐躯东海,亦不愧为一英雄。舍生而取义者也。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39782.html陈天华简介
第二种解释:
面壁十年图破壁
这句诗是“邃密群科济世穷”句的发展,讲的是“济世穷”(即对群众做启蒙工作)时所遇到的困难和周恩来同志所表现出来的不怕困难的毅力。
周恩来同志在1919年5月《给留日南开同学的信》中肯定了即使“为社会所不容”也要做“为社会开路的事情”的精神。做启发群众觉悟的事情而又暂时“为社会所不容”,不正是诗中所说的“面壁”吗?这句诗中的两个“壁”字代表一件事物,那就是借喻尚未觉悟的群众。周恩来同志当时东渡日本,准备求学济世,启发社会群众的觉悟。但当时群众尚未觉悟,对此暂不理解,甚至有所“不容”有如石壁。而周恩来同志下决心,要以坚韧的毅力,坚持工作,经过长期的教育,(即诗中的“十年”)最后感化群众,提高他们的觉悟,群众一旦觉悟了,也就等于石壁溶化了。这种以宏大意愿、耐心启发人民觉悟的思想写成诗,就是“面壁十年图破壁”。进一步分析,我们又可发现,周恩来同志这句诗从思想到用典,都受到梁启超的影响。
一心报效国家却壮志难酬的英雄——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