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草微风岸,危樯独衣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
在杜甫晚年的一次无依漂泊中,这首诗诞生了。失去好友的悲痛,流浪异乡的苦楚,理想茫远,抱负落空,在停舟的大江边,在孤寂的夜幕里,它终于溢出了作者凄绝的心田。
诗一开头,以景人手,对偶起句:细军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在精细雕刻“草、风、舟”中,极写苍茫之感,沉郁之思,“细草”“独舟”,不能不说是诗人渺小,寂寞境况的真实写照。
“吟罢低眉都是痛。”猛然间,诗人远眺,好一幅“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平野夜幕遥挂寒星,急湍奔流,倒映的月光杂在动荡喷涌。昂奋的笔墨,绘出了月色的清丽,使首联低沉的情调越发广,越发深。一低一昂,一小一大的情和景,不仅生动地表现了自然多姿的风貌,也深深寄寓着诗人的激愤难平、壮志豪情。
触景生情,引发了诗人一句无奈的反语: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从字面看,虽能反映出诗人聊以自慰的忠厚之旨,但仍掩藏不住心中的激愤。诗人本来的愿望是“致君尧舜上”,做出一番大事业,而结果却因文章而著名于世,这“岂”是他的初衷?如果做官中途遇老病,那么确实应该迟归田园,但现在被贬时诗人还不到五十岁,难道真是有“应”?
满腔情,化作满腔语,不禁自问“飘飘何所似?”茫然自答:“天地一沙鸥。”篇终浑然一体,即景自况,以沙鸥自比,凄凉寂寞,仿惶元依,天地之大,竟不能容诗人一身,到处流浪,诗人的愤慨已达极点,但却曲折婉至,含蓄不尽。
全诗前半写“旅夜”,绘景;后半“书怀”,诉情。“独夜舟”直贯后四句,“一沙鸥”暗抱前四句,承似不承,挽若未挽,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颔联中“垂”、“涌”二字,把月夜原野辽阔的静和江流奔涌的动表达得淋漓尽致,极尽炼字之能事,不愧为“千古佳言”。
没有一处伟大的惊心动魄,没有一点诱人的矫揉造作。洗尽铅华,分显平奇,字字句句,仿佛都在诉: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