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鸿桥镇是冀东古老集镇,从明朝咸化年间设集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素有“京东第一大集”之美誉。
“鸦鸿”两字民间流传是两种水鸟,野鸭与鸿雁。古还乡河是野鸭和鸿雁栖息的地方,古人认为此为富饶吉祥的征兆,即在此安居落户,称“鸭鸿岗”,后来又改“鸭”成“鸦”,也就有了鸦鸿岗的名字。岗改为桥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但称鸦鸿岗是有碑文为证的。2002年出土的一块无名古碑记载“名鸦鸿桥者,巨镇也者。余有地名鸦鸿桥岗者,即其地也”。由此可证,鸦鸿桥和鸦鸿岗是有一定联系的。
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决定把原在今承德一带的兴州左屯卫迁到玉田县鸦鸿桥一带,自此,5000多名官兵到这里驻扎,一边开荒种地,一边练武戍边,这里很快气象一新,人口越来越稠密。
成化二十年(1484年),明宪宗朱见深决定疏通还乡河,以作为向蓟镇东路漕运军饷的主要渠道。竣工后,每年从渤海湾经还乡河,运粮达10万多石。鸦鸿桥镇南不足1公里的运河头村,就因做过运粮码头而得名。这条水路延续了400多年,直到民国年间,载重5万公斤的木船仍可沿还乡河上溯到鸦鸿桥北约10公里的蛮子营村,经营航运的私人木船不下六七十条。这些船只把玉田县的土布、粮食、水果等产品运往芦台、天津等地,返回时把各种工业品和生活日用品运到还乡河沿岸一带。
有碑文记载鸦鸿桥集市使于公元1627年,公元1828年鸦鸿桥就有古店铺,古商号74家。据记载1848年因疏浚还乡河,河道得以通航,依借便利的水陆交通,传统的商贸业得以形成。
水路的畅通为鸦鸿桥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据传古集市在鸦鸿桥西北的草桥头,形成于明朝天启七年间,距今已有400年的历史。1984年版《玉田地名志》记载:“草桥头石桥柴草市”建于元代。西高丘村有明万历年的石碑刻写农历逢“三、八”日为集市,仍沿用至今。
从清中叶起,鸦鸿桥一带的手工业就具有较大的规模。这一带生产的土线、土布、腿带、泥玩具闻名遐迩。镇内还有酿酒、铸锅等手工业作坊。建国后,玉田县先后在鸦鸿桥建起了色织厂、炊具厂、橡胶厂,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商品生产像星星之火,迅速燃遍了鸦鸿桥这片土地。 1953年建鸦鸿桥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1984年设鸦鸿桥镇。 鸦鸿桥河东 鸦鸿桥河西 孙各庄 苗李庄 西小淀 东小淀 石家铺 刘现庄 东牛各庄 西牛各庄 何家庄 邢庄 车庄子 王北街 王中街 王前街 边庄子 孙庄子 运河头 姚八庄 朱廖庄 申家沟 后油坊 新庄子 郭家营 田庄 张庄子 朱家桥 廖家胡同 李谟铺 边家铺 苏家铺 牛辛庄 五里渠 解放村 新风村 和平村 东贤村 大冯庄 小冯庄 穆庄子 西轩湖甸 周庄子 桃花庄 小刘庄 前沙沟 后沙沟 场楼庄 康庄子 高道庄 张辛庄 草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