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文化苦旅》,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使自己的心灵完全从激愤抑或冲动的阅读情绪中退出来,回归于历史的冷漠和理性的严峻。尽管如此,耳畔却仍在萦绕一种挥之翻开《文化苦旅》,这样的叹息便不绝于耳不去的叹息声——那是余秋雨先生凭吊古代文化时发出的一种人文和历史的双重叹息。这样的文章,既有对人文精神衰落的无奈悲慨又有对人类文明消陨与湮灭的哀惋喟叹。而打动读者心灵的地方也往往就是这样一些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历史、对文化的一种人性化人文化的深刻思考。也正因为如此,唯有余秋雨先生才能惊世骇俗地指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的文明是一座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都江堰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不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都江堰》)。作者就用这种平和的恬淡的淳朴的文字风格包裹着思想的灵性色彩与和理性光芒。于是,我们读着《文化苦旅》,感受着文化的同时就更多的感悟到一个民族在历史的苍桑与寥落中薪火相传下来的一种文化积淀与精神意脉,也就感悟到了支撑着一个民族得以存活并发展下来的固有的独特的血肉相连着的一种历史与文化相携相融的民族的精粹与灵魂。 余秋雨先生曾固执的认为,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就栖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面对着莽莽苍苍默然无语的大地,“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的喟叹。……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出千年。结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了……”(《文化苦旅·自序》)。因此,《文化苦旅》在向我们传递这样一种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的中国文化的感受时,就不能不浸透作者以特有的“悟性”、“感动”与“喟叹”融铸而成的那种人文与历史的双重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