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很美,有正确的成分,但不严谨之处也很明显。在下上海人,喜欢天文,喜欢骑行,做了十几年的轮渡,心情不好时也会去长江入海口听潮,对潮汐不论在理论还是生活经验中都有一定的认识,与楼主分享。
先说正确的部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当农历十五的时候,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互相叠加,会形成天文大潮。相应的,当月亮处在其它相位时,引潮力不能和太阳重合,潮汐就不会这么高。另一个极端就是弦月,太阳和引潮力互相抵消,形成小潮。可见,这句话的正确部分是,如果仅仅考虑天文潮汐,当月相将达到满月时,每天记录潮位会一天比一天更高。
请注意我上面黑字标出部分和楼主文学化措辞的区别,主要有三点:(1)前提,仅仅考虑天文潮汐,这一点好理解,还会有其他潮汐作用因素,最常见的就是低气压带来的风暴潮。(2)观察记录周期,是每天记录潮位,而不是即刻记录潮位。(3)逻辑关系,是满月将来之时,潮位会越来越高,而不是潮位越来越高,满月就将来临。
先说第三点。在上面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引潮力的作用是双向的(究其根本,引潮力是月球对某一质点的引力,和地球整个惯性系引力的差值)。所以当农历初一时,月球的引潮力也会和太阳叠加。从下弦月到朔日每天记录高潮潮位,同样也会越来越高。所以在上面我才用了,当满月来临,潮位会越来越高,而非潮位越来越高,满月即会来临。
对于我国东南沿海(以及全世界大多数海岸)都是半日潮。怎么理解?从文字的角度,“潮汐”一次想必楼主也非常熟悉,“潮”是早上的涨潮,“汐”是晚上的涨潮,根据汉语的组词规律,一并列就变成了“潮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正如上面所说,引潮力是双向的,在某个时刻涨潮之后,地球转过半圈又会到达高潮位的位置。而在两次涨潮之间,就会有一次落潮。下面是中国海事服务网的潮汐曲线,很明显可以看到半日潮的特征(网络链接:网页链接)。
知道了半日潮之后就能知道第二点的原因了,每天都会有潮涨潮落,所以当你看到潮水慢慢涨起,可以对应任意的月相。
——————————————分割线————————————————
上面算回答了楼主的问题,后面说一些引申的内容。相信楼主会发现潮汐远远比文学意向(“早知潮有信”等),或者是普通人的认知复杂得多:
各个港口涨潮的潮位不尽相同,或许楼主会说,经度不同很正常啊。但楼主有兴趣查一查我国各港口的涨潮时间,你会发现高潮的时间差,远远大于各港口之间的经度差。比如我在这个回答里截取的三个港口,上海吴淞港涨潮是14:00,东营港涨潮是在19:00,北仑港涨潮是在20:00。
在我国北部湾海域,并不是常见的半日潮,而是全日潮。下面是广西防城港的潮汐曲线,是不是和上海的潮汐趋势差异很明显?
有一个概念叫做无潮点,在这些点上潮差为零。比如山东东营港,因为接近无潮点,潮位差远远小于上面提到的上海和防城港。如果理解了无潮点的成因,就能够理解我在引申部分提到的第一点,潮位时间差的问题了。
恐怕楼主没想到潮汐会有这么多有意思的东西吧,如果有兴趣可以去做更深入的了解。观察和认识生活,是文学的基础。或许在潮汐有更深刻认识之后,能写出前人未曾有过的佳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