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对产铀侏罗系划分的主要依据是钻孔及露头中采集的动植物化石的鉴定结果,同时结合层序地层学及岩石地层学方法,并充分吸收前人的工作成果。对侏罗系进行了时代划分,原则是既遵照特征化石出现层位的客观性,又考虑到划分结果有利于野外识别的可操作性。最后将吐哈盆西南部下中侏罗统划分为三个组,即早侏罗世早期八道湾组,早侏罗世晚期三工河组和中侏罗世早期西山窑组(图3—17)。
八道湾组主要为灰色、灰白色砾岩,中、粗砂岩夹粉砂、泥岩(煤)等,底部为薄层凝灰质胶结底砾岩,砾石成分复杂,以基底火山岩为主,分选中等,次圆状;中部为砂泥互层的滨浅湖沉积(张鹏飞,1997)。八道湾组含早侏罗世早期的植物化石组合,其主要特征是出现早侏罗世早期重要分子,植物种属比较单调,且以木贼目中Neocalamites为主,银杏目次之,代表了经过一段漫长的沉积间断之后,植物处于初期发展的阶段。与我国其他盆地相同时期地层不同之处是其中出现Cladophlebis 和 Coniopteris,而在柴达木盆地(李佩娟,1998)、辽西北票盆地北票组(米家榕,1996)、准噶尔盆地(张泓,1998)等在该期Cladophlebis已开始繁盛,并出现 Coniopteris。另外,属于晚三叠世晚期的较老分子 Thaumatopteris和Cycadocarpidium在我国其他盆地下侏罗统下部还有零星残存,而这种现象在本地区没有发现,其原因是吐哈盆地所在地区经历了一段漫长地质时期的沉积间断之后,在早侏罗世早期开始接受沉积(符俊辉,1996),植物刚刚开始繁衍,因此,植物发展与我国其他盆地及地区相比略为滞后。这种现象在八道湾组以上的层位中也能见到。
三工河组岩性以灰绿、褐灰及灰黑色泥岩为主,局部含砂岩、砾岩层。以细粒沉积为主,为湖泊沉积体系。三工河组仍然含有早侏罗世常见的分子,如Neocalamites hoerensis、Todites shen⁃siensis等,但植物较前期已有所发展,在丰度和分异度上都有所增加,新的属种开始逐渐增多,木贼目的Neocalamites发展到顶峰。比较有意义的是首次出现蚌壳蕨科的Coniopteris,Cladophlebis也开始出现。如前所述与其他地区相比Coniopteris出现的层位也有些偏上。
西山窑组是在充填三工河期扩张湖盆过程中沉积的,所以岩性略偏细,范围扩大。岩性以深灰色砂岩、砂砾岩及粉细砂岩夹泥岩(煤)组成。下部为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上部为辫状河沉积体系。西山窑组含有中侏罗世早期植物组合,植物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种属分异度极高,很多层位都可明显见到丰富的“化石层”,大量的新生分子开始涌现,在三工河组出现的植物,在这一时期得到更大发展。西山窑组除含大量中侏罗世特征化石Equisetites lateralis,Coniopteris hymenophylloides,Czekanowskia rigida 等外,还发现个别早侏罗世残余分子Glossophyllum等。因此将西山窑组划为中侏罗世早期。
本次划分结果与以往划分方案的区别可见表3-1和图3-18。本次划分方案与前人划分方案相比,其主要优点是立足于生物地层学这一地层划分方法基本点上,在充分系统地研究吐哈盆地西南部生物化石组合特点基础上,根据生物演化规律,同时又结合层序地层学和岩石地层学原理,将吐哈盆地侏罗系进行了层位划分和时代厘定。
表3—1 与前人划分结果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