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和李斯师从儒家荀子,为何最终却成为法家代表人物?

2025-04-23 17:56:0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荀子虽强调礼,但是也主张“性恶论”。这和法家的思想是一致的。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法是礼的延伸。而如何保障礼的实行,便是法。所以,韩非不仅实践并丰富,拓展了老师的学说。而且吸收了诸多其他学派的思想。他的目标是不断削弱贵族权力,最终达成中央集权的社会制度。所以严格来讲,韩非并不是师从于儒家,然后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应该说,他是师从于荀子,所以他吸收、继承了部分荀子的学说和理论精华,再把商鞅、申不害、慎到三人的学说合而为一,做了最全面的总结。
‍‍

回答2:

儒家、法家、道家、兵家、墨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医家、农家这些学派的分类,最早都是由西汉学者分出来的,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这个说法。当时除了农家、医家这两个只重视技术的学派、墨家这个高度组织的学派和小说家这个专注于讲故事的学派之外,其他几个学派其实分的并不是特别清楚。儒家、法家、道家、兵家、纵横家和杂家都注重于研究政治军事方面的学问。这几家的学者为了研究治国之术,通常会对多种学术都加以研究,然后将自己认为有道理的学说记录下来,然后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先秦典籍。荀子虽然信奉的是儒家学说,但是荀子的学说和孔孟之道还是有相当大的出入的。相对于孔孟,荀子的法家倾向更加明显。荀子认为人性恶,所以才有那么多奸佞邪恶犯上作乱之人。为了实现把社会纳入正轨,荀子认为不仅要对人民实行王道教化,还要用刑法等霸道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用礼乐制度来统帅刑法。这样人们才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为什么有些能做有些不能做,做了不能做的事情会遭到怎样的惩罚,这样社会才会纳入正轨。李斯、韩非两人在学习的时候,侧重学习了荀子学说当中用霸道治国的这一块,而荀子对礼乐制度的提倡反而忽视了。这就是为什么荀子是儒家,而他的学生李斯、韩非都是法家人物的原因。

回答3:

从周朝周公制礼,孔子立教集儒家之大成,孔子以及儒家思想的继承者,一步一步退守“礼”的底线,所以,孔子讲仁,仁失守后孟子讲义,义也不可得,荀子不得不化性起伪,试图守住最后的“礼”的底线。而在儒家恪守“礼”的底线的同时,管子、商君认为社会已经无法再按照儒家的那一套逻辑运行,到了韩非的时候,诸侯间的战乱登峰造极,“化性起伪”也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法家思想,成为了天下归于一统的手段。所以,韩非归于法家,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个人的选择。

回答4:

一般在天下太平,没有战乱人民生活比较安逸时期,就会出现某些社会问题,如信仰缺失,人与人之间出现尔虞我诈,儒家就会教育民众道德诚信,在利益面前其实很多人是不会尊崇孔儒思想。当道德教化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时候,统治者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思想统一,些时就必需要立法打击某些利益集团和害人之马。韩非和李斯由儒家转而从法家皆因当时的现实情况而改变,并不为奇,真正的读书人是不会拘泥于学派,因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