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调的作者是谁

紫竹调的作者是谁
2024-11-15 06:09:34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紫竹调》是广泛传播于吴语区的传统小调歌曲,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歌,虽经历代艺人的传唱和修改,但其词其曲皆有浓厚的吴风。它是由著名歌唱家朱明瑛演唱的歌曲,收录在专辑《回娘家》。

回答2:

百度搜索 23dzs 观看下载
《紫竹调》原是一首30、40年代流行于苏州的市井爱情小调,后成为上海沪剧曲牌。经历代艺人传播修改,成为一首含蓄有趣的情歌。乐曲以弦乐和二胡、琵琶、曲笛演奏旋律,竖琴的晶莹琶音与之相和,颇具江南丝竹的风格。歌词多因情而发,没有固定的版本,这也是最原生状态的民歌的特点。

回答3:

  紫竹调原是一首具有山清水秀、鱼米盛产地江南地方色彩的民歌。它的旋律起伏爽朗,情绪乐观亲切,一句一顿的曲调,活泼明快的节奏,富有江南人民朴素勤劳的性格。
  紫竹调最初在沪剧“同场戏” 《双脱花》 中为磨豆腐劳动时所演唱的一支曲牌。演员在演唱时,双手摇曳做滤豆浆的动作。这过滤豆浆的布兜时用两根斑纹竹杆支撑,演员演唱时就是握着这两根斑纹竹杆摇曳,这种斑纹竹杆叫做“紫竹”,自此这首民歌被叫作“紫竹调”了。
  《紫竹调》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于苏州的小调。“一根紫竹直苗苗,送与哥哥做管箫,箫儿对着口,口儿对着箫,箫中吹出鲜花调。问哥哥呀,这管箫儿好不好?问哥哥呀,这管箫儿好不好?”乐曲以六个乐句为一乐段,调式有规律地进行转换,旋律柔美流利。乐曲生动地表现了一对小儿女两情相悦的情景,富有感染力和生活情趣。民乐中不仅有二胡、古筝、笛子版的《紫竹调》,还有民乐合奏曲《紫竹调》。抒情、悠扬、委婉的民间小调,极富江南乡土气息。

  吴歌在江南吴语地区长盛不衰
  不过,说《紫竹调》的源头就在苏州并不准确,因为《紫竹调》的版本并非只有上面这一种。吴歌专辑里光以“紫竹调”命名的就有苏州、常州、江苏三种版本,歌词、曲调各有不同。其中一首以江苏为采集地的《紫竹调》演唱的对象将苏州版中的“哥哥”换成了“宝宝”:“一根紫竹直苗苗,送与宝宝做根箫,箫儿对准口,口儿对准箫,箫中吹出新时调,小宝宝,‘吁哩吁哩’学会了,小宝宝,‘吁哩吁哩’学会了。”这个小调在苏北地区又被称为“八段锦”,显然已经遍布到整个江苏地区。而另外一首的常州《紫竹调》,歌词中只有开头一句与苏州版的相似:“一根紫竹瘦苗条,早早起来豆腐搅,豆腐水涝涝,百叶薄枵枵,盐卤点化滋味实在好,问嫂嫂,豆腐百叶好不好?春季天,王孙公子到处摇,叫嫂嫂,腰儿弯,手儿操,豆腐水涝涝,百叶薄枵枵,手儿酸,磨子牵得折断腰。”很显然,歌曲反映的是劳动时的场景。
  《紫竹调》是一个曲调,如果真要探究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歌。经过历代艺人的传唱和修改,各地的《紫竹调》都加入了自己的地方特色,在音节的处理上有所不同。像苏北《紫竹调》乐曲比较简单,符合当地人民直爽的性格,而苏州《紫竹调》则较为复杂,花音、装饰音很多,体现出了苏州人细腻的特点。上海、无锡同样也有《紫竹调》,后来被吸收到沪剧、锡剧中,就形成了戏曲中的唱段。其中最为熟悉的大概就是沪剧《罗汉钱》中的“燕燕做媒”唱段。在《罗汉钱》 之前,沪剧已经用到了这一曲调,只是因为没有“燕燕做媒”有名,所以不为人知。作为民间小调,各地都有自己的版本,所以要确定到底哪儿的“紫竹调”才是老祖宗,的确有些困难。不过应该承认,《紫竹调》正是因为沪剧的传唱,才被更多的人所熟悉。
  与“紫竹调”类似的,一些姑苏小调,如《四季相思》、 《虞美人》 在全国各地也有不同版本。不过有些是可以确定苏州是其源头的,有些则如《紫竹调》一样,很难认定。民间传说就讲到孟姜女要去看丈夫范杞梁,但苏州浒墅关的兵卒不让她进关,于是孟姜女便按节令的花名作引,编成十二段歌曲,感动了兵卒,得以过关。所以据此基本可以确定 《孟姜女》 的发源地是苏州,而《紫竹调》则有些牵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