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节能减排人人有责的文章

1、举例说明2、500字左右
2025-02-25 06:39:0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

  田园幽静

  低碳生活,一个似乎很时尚的名词,充斥在这个高科技时代。
  这代表着,人们环保意识的苏醒,人类的一大进步。现在让我们将视线拉长放远看看国外,全球刮起了低碳风,对欧美影响极大,一些高官带头骑车上班,倡导少开车,不少民众也纷纷扔下四轮小汽车,骑车或者步行,各国也集思广益,纷纷出招。
  荷兰,著名的花园之国,可人家花好,人也聪明。在这方面可下了功夫。荷兰是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出现未预期高速增长的一个国家,也是开展自愿协议最早、覆盖面最广、将自愿协议作为能源领域政策法案效果最好的国家之一。与政府签订了26个协议的工业行业占荷兰工业能源消费的91%。虽然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只有一半协议单位达到减排温室气体的目标,但每年提高能效2.0%的目标全部达到。从1992年到1996年能源效率提高了18.5%,到2000年节能效益已达6亿多美元。期待荷兰更美丽。
  英国也不甘示弱,人家在咱们呼呼大睡时,认真思考了,要不怎么想出这个绝妙好法呢——英国近日推出了第一套不排放二氧化碳的住房,并且计划从2016年开始,该国所有新建住房都将按照这一环保住房的标准修建。
  据报道称,这一住房使用了众多环保科技措施来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在工作人员完成的第一套样板房中,配有太阳能板、一个生态采暖锅炉和多个能够有效收集雨水的装置。由于绝缘充分,这套有两个房间的住房所散失的热量比普通住房少2/3,因此它在采暖上使用的能源更少。
  现在,收回视线,纵观中国这个大家庭。2010上海世博会,就处处体现了低碳环保。据了解,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正式提出低碳世博理念的世博会,园区内的一砖一瓦、一车一灯中节能减排等新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方也通过展馆展示着他们的“绿色智慧”,带来了最新的环保理念和前沿科技成果。
  更有外国媒体评论说:“低碳是上海世博的最大亮点,上海世博在世博史上将会因为低碳,而留下重重一笔。”
  低碳生活,其实很简单,不使用塑料袋,不使用白炽灯,挂起一根晾衣绳,少开车,多步行。每个人做一点,很简单,但就像那句话一样“一个人也能拯救地球。”

回答2:

■“低碳”达人

  小行为大改变 “低碳族”悄然兴起

  “走路还是开车?”“爬楼梯还是坐电梯?”“室温28度还是27度?”……这些选择题,逐渐成了时下越来越多年轻人认真考虑的问题。这批以实际行动减少生活中的碳排放,支持中国政府刚刚提出的碳减排目标的年轻人,也因此得到了一个共同的雅号——“低碳族”。

  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召开前夕,本报记者提前探访就在我们身边的环保新人类。

  一算吓了一跳

  我一年产生4吨碳

  在南京一家大银行工作的刘小姐告诉记者,自己会愿意尝试“低碳”生活并非突发奇想。一个月前的一天,她偶然在网上发现有种“碳排量计算器”,出于好玩她决定计算一下自己的碳排量。

  点开“碳排量计算器”的页面,会冒出一堆问题,比如,你家里是否使用节能灯泡?你每年搭乘长途飞机的总次数是多少?……只要耐心回答完问题,计算器即会算出一定时期内你制造的二氧化碳数量。“真是只是觉得好奇,才给自己算一下的,结果,我一年竟然要制造4吨二氧化碳,比我们中国人每年2.7吨的平均水平高出了不少。”刘小姐坦言,这个实在有点超标的结果,让她蒙了,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生活中的确存在很多浪费行为,“我的一些生活习惯必须改变,比如提前淘米并浸泡10分钟,然后再用电饭锅煮,可减少4.5度电,算下就能减少4.4千克二氧化碳排放呢。这些都是举手之劳,如果不做就成了浪费之源。”

  四年没买新T恤

  减少185.6千克碳排放

  31件环保T恤轮流穿,平时吃饭自带筷子……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班的戴小建用自身行动带动了周边一群同学共同倡导低碳。

  自进入学校,戴小建就参加了学校的寸草环保协会,并成为协会核心骨干。因为积极参与了很多的环保活动,他得到了不少件活动纪念T恤。“每次活动一结束,环保T恤就基本都不穿了,我觉得这个很浪费不环保,后来我想,我把它当做夏天的T恤穿,既减少了碳排放,又能多次利用环保T恤上的宣传信息,何乐而不为呢?”

  4年下来,戴小建一共攒到了31件T恤,除了入学开始买了2件外,其他夏天穿的都是这样的衣服,仅仅衣服一项,戴小建4年来就减少了185.6千克二氧化碳排放量。“夏天的衣服都是环保文化衫,不是为了省钱,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可节省6.4千克二氧化碳排放,我要用行动呼吁大家‘低碳生活’。”

  认养7棵香樟树

  以此抵消员工碳排量

  位于河西泰山路的帝斯曼(中国)公司在“低碳”问题上,更加直接了。他们认养了自家门前7株香樟,以此抵消员工的碳排放量。

  公司老板唐江生是个地道的英国人,他说,在欧洲很多大企业都会做“碳抵消计划”,就是计算每位员工日常活动中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然后付相应费用给专门机构,通过植树、购买环保器材等途径,来抵消公司员工的“碳排量”。

  他还真就算了一笔账:公司共有40名员工,走路和骑自行车不产生碳排量,而坐公交每公里的碳排量是0.069公斤,骑摩托车是0.094公斤、电动车是0.043公斤、地铁是0.042公斤,开私家车最高,每公里达到0.11公斤。每位员工的交通工具,出行路线一一统计,然后通过地图计算公里数、全年264个工作日,每天一个往返……唐江生最后得出全体员工使用交通工具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是9.381吨。然后再加上办公室里电脑、办公用电、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UPS电源等产生的碳排放量,公司员工出行和办公器材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一年为80.821吨。而一株乔木每天大约可以吸收0.033吨二氧化碳,一年就可以吸收12.045吨,这样算下来,他认养了7株行道树。

  “低碳”是种境界

  核心就是节电和节能

  “在工作中,尽量少用打印机;平时多走路上下班,这些都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南京理工大学毕业的张衡同样也是个“低碳生活”先行者。

  节电节能的理念充斥着他的生活。“我尽量不用打印机,而是用电子邮箱传达,这样可以‘无纸’办公。相机里的照片我不会全部打印出来,都是备份到电脑里。”

  对于电脑的使用,张衡也严格按照节电方式操作。比如将电脑显示器进入睡眠模式的时间设定在1分钟;此外,如果外出有事,他也会在电脑上设置自动关机时间,以防当天忘记关闭电脑。将这些小细节都使用上,张衡每天可以减少约2公斤碳的消耗量。

  “我家的家电几乎都是节能电器,空调只有在极端天气下才会开。”张衡说,“低碳生活”充斥着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用拖地的水冲厕所,或者浇花;用淘米水洗菜。”每一个节约的想法,都可以为减碳作出贡献。 本报记者 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