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如何处理面对病人死亡的心理创伤

2025-02-25 04:44:3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医生在对死亡也会和常人一样会受到负面暗示,负面情绪会悄悄堆积,所以,医生一般会选择冷静的处事作风,让病人不理解,其实,这也是医生的无奈。所以,一般正规医院的医生需要定期做心理辅导,由心理师帮助清理心理垃圾,让他们重新得力。

医生在执业过程中,初次面对死亡,也会情绪激动,甚至引发出其他应激反应。随着临床经验的增加,医生面对死亡时变得坦然,并可以熟练的书写记录这一过程:“患者呼吸心跳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清,瞳孔散大至边缘,抢救无效,临床死亡。死亡诊断:呼吸循环衰竭。”

西方一位哲人曾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是面对死亡在生活,每一天都更加接近死亡。死亡是一个不愿提起却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当医生经历过太多的死亡,患者的离去已经不能对其有任何影响,但事实却并非如此。2003年,发表在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一篇文章指出,将近1/3的医生都强烈的受到过患者死亡的影响,即使成熟老练的医生比实习生感受到的痛苦少,但是对于长期照顾的患者,他们一样感到无力与伤心。

一个透析患者面对死亡的态度和智慧曾给新西兰Otago大学的聂精保教授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对于肾衰竭的患者,透析在一定情况下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在某些时候也会丧失作用。在新西兰,医生会早早告诉患者接受透析治疗的指征和无效的表现,以便让患者选择继续治疗还是放弃。一位患有肾脏和心脏疾病的78岁老妇人在医生向她交代了透析的局限性后,选择在家透析,以便和家人一起度过她的“美妙时光”。刚开始治疗时,效果非常好,她还特意化了妆到医院感谢医生,但随着病程的进展,几个月以后就出现了并发症,当医生告诉她这个沉重的事实时,老人非常坦然甚至愉悦,她认为多活的几个月是上帝赐给她的礼物。在这段时间里,她和家人一起回忆了过去美好的时光,参加了孙女的婚礼。最终她放弃治疗,并在家人的关爱中平静地离开了世界——当医生面对这样的患者,没有了无力感和挫折感,而是与患者一样感到愉悦。

很多患者面对死亡时充满了智慧,而善于思考的医生也能从中收获颇多。“我66岁了,当了一辈子医生后,觉得医生有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许朔说,别的职业很难面对生死,医生一辈子见到过各种各样的死亡,见到过各种各样的人生。“我们提供医学和心理支持,但是更多的是从患者带给我们这些难得的人生经历中总结自己。”许朔说。医生和患者一起经历死亡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对生命和人生的理解,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医生已经把生死看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正是这些难得的感受让年轻医生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

死亡是个无法避免的过程,即使是非常健康的人,最终也会被衰老夺去生命。做了30多年外科医生的舍温·努兰(Sherwin B.Nuland)在《死亡的脸——外科医生手记》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对死亡的认识,“我们越了解致命疾病的相关知识,就越知道如何选择停止或继续奋斗的时间,而那些我们不愿见到的过迟或过早的死亡就会越少发生。”他认为现代医学错误地引导了人类,使人们不愿面对本可避免的死亡。而实验室训练出来的医生,已经违反了“医学永远是艺术”的誓言。作为一门艺术,医生最重要的是要分清“一定可以治愈”、“可能可以治愈”以及“无法治愈”的界限,这种智慧是终身临床选择的经验积累,也是医生应该与患者共同分享的部分。

回答2:

记得在毕淑敏的作品里面提到过,在冰雪覆盖的昆仑山上,当有人死了,他的亲人就会将他埋到某个较高的地方,即便是被野兽吃了,也不会再管尸体。并不是因为生者不珍惜死者的躯体,而是在他们的传统观念中,“死”是生命的结束,就像“生”乃生命的开始一样。任何事物都存在一种能量守恒,当能量竭尽,也就是该离开的时候。无论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医生的本质虽说是救死扶伤,但自然本身的规律是谁都无法违背的。

最近看了韩国一部电视剧《妇产科女医生》,徐慧英说过一句话:孩子的人生是孩子的,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 作为医生,如果能够把患者的人生和自己的人生区分开,用客观的视角面对患者的死亡,这应该是个相对衡平的心态。
“我是医生。”和“我从事医生这个职业。”这两句话的区别在于,前者把自己的人生代入到“医生”这个角色,而后者是把“医生”看作一份职业,医生只是在我工作的时候的称呼,我的其他时间只是个普通不过的普通人。其实这和人们观念中把“医生”神圣化、光环化有一定关系,这是我的感觉。

回答3:

念佛菩萨名号,观佛菩萨形象。请您看“地藏经”:第七品有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