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在明朝开国作用有多大,实际功臣排名能排第几

2025-02-25 01:00:3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刘基对于明朝开国的作用,我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部分,先说显性:
1、最重要的还是给了朱元璋一个乱世超快速战略构图。这个构图并不是从草莽开始的,相反,制定这个战略的时候,是朱元璋渡江之后,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军事实力。这个战略呢,说白了,也就是先汉后周,先陈友谅后张士诚。那有的人说,朱元璋一共就两个敌人,掷骰子也有一半几率能制定这个战略,有何高明之处——高明不在于先汉后周这个词,而在于对这个战略的解释。朱元璋也曾无数次地思索如何应对这两个敌人。当时的三方博弈中,朱元璋并不处于绝对优势,兵力要弱于陈友谅,经济实力可能也比不上地处富庶苏州的张士诚,无论选择哪种策略都有失败的风险,而搞他那一行,似乎也没有gg重来的道理,所以不可不慎。而刘基给出的解释——先攻陈友谅,再攻张士诚,因为攻击陈的时候,守财奴张士诚绝不会插手——相当于在博弈中,使得朱元璋拥有了高一阶的知识阶次,知道了对手的行为以及将来的行为,排除了两线作战的重大风险(历史上两线作战而失败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朱元璋就已经占据了上风。这个解释没什么科学性,完全是基于人性的观察与猜测,但事实证明,有效可靠。
2、撺掇了朱元璋的野心。史书上说,刘基不拜小明王,还拉着朱元璋说天命所在balabala,这些行话再翻译成现代汉语,也就是:踢掉小明王这个包袱,自己坐上位。朱元璋很早就以刘邦为自己的榜样,他对小明王的态度基本就是cos刘邦对待义帝的态度,但是考虑到他也是第一次演戏,难免有演过火的倾向,实际上他自己也不知道演到什么时候为止。如果说李善长对朱元璋的谈话告诉他要演戏,那么刘基的种种表现则适时地告诉朱元璋,小明王和义帝比,根本没那么重要,演演差不多就行了。简短一点说,时移世易,小明王在号召人心上没有义帝好使,实际上也没人听他的。但朱元璋同学估计演的比较投入,居然还跑到安丰去了一趟,刘基拉都拉不住,幸好也没出什么大乱子【朱文正表示呵呵】,安丰一战之后,朱元璋正式意识到可以收手,而此时他的野心也早就不止于此了。
另外,这是一层意义上的野心,另一层上的野心则在于,刘基和宋濂等浙东儒生正式向朱元璋集团带来了古代屡试不爽的定国神器——儒家思想。不评论好坏,只是说用这套东西可以快速搭建王朝的基本架构,完成草莽英雄——地方军阀——封建帝王的封建化过程。可以说,朱元璋之所以成功,而李自成们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在于是否用上了这套神器。而刘基的儒家化作用在史书里的行话,大约是“敷陈王道,以导帝听”之类的。
3、律令、礼仪、规章制度的制定。这个就不多说了,明史里都可以看
至于和淮西集团的斗争嘛,各位当个笑话看看就行,刘未必是想斗谁,只是想摆出一个斗争的姿态来,因为他觉得如此朱元璋大约能给他多一点机会吧,然而老朱内心毫无波动。
隐性:刘基不是一个人来南京的(他和基友一起来的),他的臣服,正式代表了浙东地区地主集团的臣服。参见我的另外一个答案,如果刘基先朱一步起义 历史会变成什么样?
从乡兵到财赋,再到源源不断的地方官员、中央儒生(直到方孝孺之后浙东地区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浙东地区是大明某种意义上的第二故乡,荣耀开始的地方。浙东地区拥有非常独特的地理位置,控御着浙江、江西、福建三省,朱元璋从控制浙东地区开始,才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势力。刘基等一批浙东地主对于朱元璋集团的贡献是非常突出的,几乎是经济、军事、政治、文化、思想全方位的臣服与投纳。
写到这里,我都有点感动了【手动滑稽】,但是明帝国哪个功臣没有贡献呢。我相信洪武初年的朱元璋是有着非常高超的政治敏锐度和公平性的,他能开出伯爵的工资单,还是经过深刻考虑过的。当然我能猜到题主的某些想法,也许你会说,朱元璋有重武轻文的倾向,刘基贰臣【呵呵】的身份,淮西集团的枕头风【什么鬼】之类影响了功臣排名,我认为这些都有道理,但没有特别影响品级,顶多是排名可能不至于倒数第一这么尴尬,但是转念一想,明代文臣封爵的,也真没几个,也就平衡了。
刘基在明朝开国作用比较特殊,很难比拟或者量度,对于他的理解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看法,并不需要勉强一致。在中国,谋士是非常加分的,大家自然会认为张良和韩信有着相同的地位,甚至更高,这都无可厚非,至于排名嘛,刘基个人都不是很在乎【他一心只想做丞相233】,我们也不必太纠结了。另外,他失去的大明最终也都补偿了。按照老朱的行话是“君臣两尽”,话虽凉薄,但也还不错了,真正能够凑合两尽的君臣又有几何呢?
转自知乎网友 云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