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一词来源于古人类之间自然搏击打斗方法的演变,由于人类生存区域空间的争夺战争,从而形成了空手的搏击方法(拳术)和器械搏击的技术演变,也就是武术器械。
武:勇猛;猛烈,气势。术:技艺,方法,动作。
武术的组成有两部分
一套路:
各种拳术的套路,别看没有什么技击作用,但是,这是武术的基本组成部分,套路可以锻炼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平衡、力量、耐力等。
二:攻防,你打我防。
我打你防,只要哪一方防不住,哪一方就输了。从攻防在延伸出来,就可以去思考、模拟。虚拟一对手,对你来各种攻击,你来怎么样的去防守和反击,把这些个防守和反击动作组合起来,加以一定的力学原理,配合身体的灵活性和力量,这个就可以称之为一门武术。
武术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无论从武术的运动形式来讲,还是从其技术特色、技击特色来谈,它无处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就运动形式而言,具有套路形式本身就是武术的一大特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重“道”的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武技,然而很少国家的武技具有套路的运动形式,即使是中国传统文化辐射到的几个东方民族的武技偶有套路形式,但其发达和显扬程度绝对无法与中国武术相提并论。
从武术技术而言,不仅强调外练,更注重内练,“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正是对武术技术练习的恰当描述。武术具有“重巧轻力”的技击特色,从先秦时期的庄子“以巧斗力多奇巧”、“后发先至”的理论,到明清时期太极拳“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的技法,无不体现了中国武术“尚巧”的特色。比试中以巧取胜往往得到人们的称赞,而靠力取胜往往为人所不齿。
练武对意志品质考验是多面的。熟悉中国武术的人都知道,传统武术里一堆的基础课程确实让人头大,拿跆拳道相比,普通人强化训练3个月基本上就出效果了,出来对付普通人基本上没什么问题,而中国传统武术在同样的时间段里也许还在纠正那些基础的招式。“入门先站三年桩”,急功近利者是无法忍受的。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传统中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它通过三个层次表现出来:第一个层次为个人和武德修养 它要求所有习武者都要“尊师重道”,做到“孝悌仁义”,“技道并重、德艺双修”,“切戒逞血气之私,好勇斗狠之举”; 第二个层次表现为集体的道德观念。它要求所有习武者和武术团体应“扶危济贫,除暴安良”,做到“公定”、“安民”、“匡扶正义”、“见义勇为”和“以武会友”; 第三个层次表现为爱国主义的精神。它要求所有习武者和武术团体必须“精忠报国”,练武的目的在于“强种御侮”和“爱国、修身、正义、助人”。
武术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一部分,习练武术要从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武德、刻苦的训练开始,学习武术不是为了能做高难度的跳跃翻腾,不是为了能一拳把石头击碎,而是从独有的古老东方武术文化中找寻一种思考,一种哲学,一种崭新的对待生活、对待世界万物的思维方式。
止戈为武,不战而屈人之兵谓之术。
武术不是争强斗狠,武术包含拳打脚踢,包含兵法谋略,包含文化传承,包含强身健体,包含治病救人,可以独善其身,可以兼济天下。
武术的基本属性是身体和头脑,器械只是身体的外延。身体的灵活性可以使人返本还源,可以使头脑更加灵活。
现在有点事情,有时间再补充吧。
用最有效最直接最快捷最省力的方法在保护自己的同时杀死或者制服敌人的技术,就叫做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