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京华老字号玉器行"奇珍斋"的主人梁亦清,原是回族低层的琢玉艺人,他家有两个女儿,长女君壁长于心计,次女冰玉娇小任性。一天有位长者带名少年去麦加朝圣路过梁家,少年被精美玉器所吸引,决定留下当学徒,这就是本书主人公韩子奇。师徒两人正为一件订货劳作,这是专做洋人卖买的"汇远斋"定做的"郑和航海船"。郑和是回族的英雄,他们决心做好这件光耀民族精神的作品,三年的精雕细刻将在中秋佳节完成。不料梁亦清突然晕倒在转动着的玉坨上,宝船被毁,人也丧命。为了抵债,韩子奇到"汇远斋"当了学徒,苦熬三年终成行家。他回到奇珍斋娶了长女君壁,决心重振家业,十年之后名冠京华,又得贵子取名天星,幸福度日。可是日寇侵华战争爆发,韩子奇担心玉器珍品被毁,随英商亨特来到伦敦。妻妹冰玉不顾姐姐反对,偷出家门执意随姐夫远行。在伦敦冰玉与亨特之子奥立佛相恋,可是奥立佛在伦敦大轰炸中却不幸丧生。韩子奇与梁冰玉在海外相依为命十年,旷男怨女终于结合并生下女儿新月。战后一同回国,姐姐收留新月为自己女儿,冰玉远走他乡。新月逐渐长大成人,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西语系。上学后与班主任楚雁潮发生爱情,因楚系汉族,为梁家反对,他们的爱情却在阻挠中愈加炽热。可是红颜薄命,新月因严重心脏病不幸逝世,楚雁潮悲痛欲绝。
穆斯林的葬礼》
一部反映穆斯林生活的圣洁诗篇
一个平凡而又闪光的穆斯林世界
对穆斯林信徒的日常生活习惯、婚丧嫁娶风习做了详尽、细致、真实的描绘。
1991年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委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长篇小说奖
1990年获建国40周年北京市优秀文学奖
《穆斯林的葬礼》发表之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作家、评论家、穆斯林学者和广大读者都给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新时期文学和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第一部成功地表现了回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有着独特的文学地位和审美价值。
这部50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小说写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故事发生在北京的一座四合院。被称为“博雅斋”的院落主人梁亦清,原是回族低层的琢玉艺人,他是位爱玉、识玉的琢玉高手,在“珠玉锦绣”客商云集的前门外,开了一家玉石作坊“奇珍斋”。他家有两个女儿,长女君璧,长于心计;次女冰玉,娇小任性。一天,一位年约六十开外的长者带着一位男孩去麦加朝圣路过梁家,少年被眼前精美的玉器所吸引,于是梁亦清收他为徒,并起名为韩子奇。韩子奇天资聪颖,勤学苦练,以至于若干年后蜚声玉业,名震京华,成为北京的“玉王”。
韩子奇渐渐长大了,琢玉技能也日益精湛了。专做“洋庄”买卖的“汇远斋”老板蒲绶昌,找到梁亦清,要求定做“郑和航海图”,郑和是回族的英雄,师徒二人决心做好这件光耀民族精神的作品,三年的精雕细刻将在中秋佳节完成,不料就在宝船即将告磬之时,梁亦清突然晕倒在转动着的玉坨上,宝船毁了,人也丧命了。为了抵债,韩子奇到“汇远斋”当了徒弟,苦苦熬了三年终于成了行家。他回到“奇珍斋”,娶梁君璧为妻,决心重振家业,十年之后名冠京华。又得贵子取名为天星,日子过得还幸福。
抗日战争爆发,韩子奇担心玉器珍品被毁,为了使稀世珍宝不被日寇掠走,便随英商亨特来到伦敦。冰玉不顾姐姐的反对,留下一封信后偷偷出家门执意随姐夫远行。在伦敦,冰玉与亨特之子奥立佛产生了一段感情,不料奥立佛在伦敦大轰炸中不幸丧生。在二战的硝烟中,韩子奇与梁冰玉在海外相依为命十年,并产生了爱情,生下了女儿新月。
日寇投降后,二人携女儿新月重返北京“博雅斋”。梁家姐妹发生了激烈冲突,梁冰玉无奈留下新月,愤懑孤独地再返英国伦敦。
新月渐渐长大成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西语系,在北大读书时,与班主任楚雁潮相爱,因楚系汉族,遭到梁君璧的坚决反对,但他们的爱情却在阻挠中愈加炽热。可是红颜薄命,新月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新月在痛苦绝望中死去,在隆重的穆斯林葬礼中,长眠于皑皑晴雪中的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