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源于周 孔子编订的《诗经》
《黍离》先秦:佚名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译: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如同喝醉酒一样。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红彤彤。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中如噎一般痛。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王风·黍离》一诗的背景,历来争讼颇多,三家诗中韩、鲁遗说与毛序异,宋儒程颐更有臆说以为“彼稷之苗”是彼后稷之苗。
二、相关情境
平王东迁不久,朝中一位大夫行役至西周都城镐京,即所谓宗周,满目所见,已没有了昔日的城阙宫殿,也没有了都市的繁盛荣华,只有一片郁茂的黍苗尽情地生长,也许偶尔还传来一两声野雉的哀鸣,此情此景,令诗作者不禁悲从中来,涕泪满衫。
这样的情和这样的景化而为诗是可以有多种作法的,诗人选取的是一种物象浓缩化而情感递进式发展的路子,于是这首诗具有了更为宽泛和长久的激荡心灵的力量。
出自《诗经·王风·黍离》,全诗就不作重述了。该诗写出了作者徘徊于黍地不愿离去的心情,用以形容扬州遭兵焚后的状况,抒发了作者对已故祖国的悲痛之情,其意同于黍离之悲。 黍,谷类植物。离离,茂盛状。言周王室被犬戎所灭后,宫庑废弃,杂草丛生。
据传说,这是周人东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且遍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篇.后将“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称为“黍离之悲”
黍离是指《诗经》中的《黍离》一篇。《黍离》一般被认为是悲悼故国的作品。
《黍离》全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一章)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二章)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三章)
黍离是指《诗经》中的《黍离》一篇。悲:怜悯。指对国家残破,今非昔比的哀叹。《黍离》一般被认为是悲悼故国的作品。诗人由行役西周镐京所见的景物,触发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后来,人们把这种国家之忧、兴亡之感,称作“黍离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