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形构造

2025-04-08 07:58:4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遥感解译表明,在区内共有300余个环形构造,几乎遍及全区(图1-2)。按环形构造面积大小,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直径大于15km者称为大型,全区有10个以上;直径在15~5km之间的约有60个,称为中型;直径小于5km的称为小型。从外形上看大量地为圆形,其次为椭圆形、多边形及弧形。按环内结构分,有均一简单的,更多的是多层环、放射状、涡轮状、花瓣状等,环形体往往又有中心点和无中心点区别;从相互关系看有单环、环套环、串珠环、寄生环乃至相互间相交相切等。结合地质资料分析,产于岩浆岩分布区的沉积岩出露区数量最多,尤其是中、小型环分布密度大。

一般认为,环形构造主要是地壳下层热动力岩块向上冲刺的结果,当热动力处在由封闭环境向开放空间转化过程中,随着地质背景和边界条件的变化,能够在地壳表层留下规模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环形影像特征。就本区而言,环形构造主要与岩浆侵入和喷发活动有关,其次与局部断裂变动有关;就形成机理而言,前两者以垂直应力作用为主,后者则是以水平应力作用为主导。

1.与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环形构造

岩浆侵入可形成岩基、岩株、岩枝、岩瘤等规模大小不同的岩体,在图像上显示与其对应的环形构造。如9号永定大环是以花岗岩、混合花岗岩为中心,并有前泥盆系参与的环形状地质体;中、小型环与侵入体关系更密切,如22号小靖坑环与其下伏的小靖抗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体相一致,又如43号大环南侧寄生的相思坑小环,与其对应的有一直径4km的小岩株,并有铅锌矿化。很多小型、微型环状构造分布在岩体的内接触带附近。由于这里是热动力作用带和热流体活动带,因而常是成矿最有利的地段。

2.与岩浆喷发活动有关的环形构造

在火山岩区,往往可见火山喷发后形成的中小型环状构造。与岩浆侵入活动形成的环形构造特征相比,该类环形构造通常具有中心点,环内呈放射状、莲花状等,常成群分布。这种特点对于分析环形构造是由隐伏侵入体还是由火山机构引起的,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大埔山心地区(山心为一个小型的斑岩型铜矿床)的64号环内部发育多层状、放射状环,经过野外地质观察已证实,在山心东南侧确有晚侏罗世火山机构分布;其它如29号磁窑环、丰良南54号环等都可能是火山机构。

3.与断裂变动有关的环形构造

本区大型环状构造中心点连线走向与区内线形构造走向有惊人的一致性。笔者认为,这些环形构造的空间分布受控于区域性构造系统,是基底断裂构造的反映。其中心点连线以北东向为主,其次是北北西向,再次就是北北东向、北西西向及南北向;同时大型椭圆环的长轴也常表现为北东向、北北西向和北西向,如0号蕉岭-梅县大环,长轴为北北西向,57号丹竹坑环长轴方向为北西西,65号陶坪大环长轴走向为北东向等,均与该区主要构造线方向一致。

区域断裂构造曾发生过多次区域性扭动,其一侧派生出的小型旋扭构造,在图像上表现为环形影像。如23号蕉坑环、27号环北部的上黄沙环、52号宝山弧形环等,它们很可能是北北东向蕉叶坪-龙市-丰良断裂带两侧的边界断裂水平扭动的结果。这些环常伴生有内生金属矿化。

有一些环形构造本身就是由区域性断裂交叉而成的,如蕉岭-松口菱环构造,就是由北北西向与北东向两组断裂组成的19号大环。我国著名的遥感专家楼性满先生认为“菱环构造”是内生金属矿化具有普遍意义的成矿、找矿模式,并认为上杭紫金山大型铜金矿床就是位于菱环构造的“锐角”结点上[10]

4.小型(包括微型)环形构造发育特征

遥感图像小型环形构造研究往往具有直接找矿意义。其主要特征是:在空间分布上常处于大型环状构造的内外侧,或相切、相交、寄生,或被包容。小型环形构造有时成群、成带或成串分布,受高一级环形构造或线形构造控制。在小侵入体接触带或隐伏岩体之上的盖层中常见小型环形构造,后者也可能是火山机构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