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支出模型”是建立在凯恩斯交叉图基础之上的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它把财政政策和计划投资作为外生的,并证明存在一种实际支出等于计划支出的国民收入决定水平,它说明财政政策的变动对收入有乘数效应。“IS—LM模型”模型结合了凯恩斯交叉图和流动偏好理论的组成部分。IS曲线表示满足产品市场均衡的各点,而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均衡的各点,IS与LM曲线的交点表示满足这两个市场均衡的利率和收入。一般只能用于短期的实证分析。且价格为外生给定的。
1.经济学中画图跟数学不一样,数学上,横坐标是自变量,纵坐标是因变量,经济学这刚好相反。那个什么供给和需求曲线是两个经典代表。至于原因吗,老师说可能是某年某月某日某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一不小心画成那样了,就沿袭下来了,没什么特别的含义。
2.消费包括私人和公共两部分,和投资一样。zf支出增加,公共消费肯定增加,这个增加了,就相当于大家收入增加了,因为zf的支出肯定会变成企业或个人的收入,因为他要买东西啊,企业生产多了,雇的人多了,工人收入就多了,所以私人消费也增加了。从公式角度来说:y=c(y-t)+i+g,g增加了,y就增加了,然后c就增加了。
至于利率上升消费增加这个问题,你问的不对,在宏观经济学里,那个is-lm模型,利率与y相关,肯定还是y的变化引起消费的变化。以后你学习国际金融后,对于利率如何影响消费会有更深的理解。
3.短期中,当经济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时,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占有货币市场的一部分货币量,使得利率上升,增加了私人支出的成本,所以挤出效应大于0,因为此时为实现充分就业,私人仍有可利用的资源用于扩大支出(投资或消费),所以挤出效应小于1.
长期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政府支出的增加占据了可利用的资源,而此时私人支出减少了相应的可利用的资源,从而挤出效应为1.
最后,我个人觉得高鸿业的书不适合作为初学者的入门书,不仅如此,所有中国人写得书都不咋地。推荐曼昆《宏观经济学》、多恩
布什《宏观经济学》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