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的引力场怎么产生的?

2025-02-24 06:58:19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恒星之所以塌缩成黑洞不是因为引力变得更大,而是引力场变得更加浓缩。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一颗恒星的体积是100000000(1亿),质量是100倍太阳,假设每个太阳的引力强度是100万。那么这颗恒星的总引力强度也是1亿。但这1亿的引力被分散到恒星体积1亿的空间内。平均下来,每1点空间承受的引力强度只有1点。

现在这个恒星塌缩成了黑洞,超新星爆炸导致它损失了90%的质量。恒星残骸只剩下不到10倍的太阳质量,这些质量的引力强度总和只剩下了1000万。但是它的体积是多少呢?我们假设内核塌缩后只剩下1的体积。那么1000万的引力强度被压缩在了1点的空间内,在这一狭小的区域,每1点空间承受的引力强度是1000万,比成为恒星的时候要强1000万倍。

当然上述只是一种简单的计算,真正的引力计算并不是简单的得出平均值,只是为了让你更好理解,但原理仍然是相同的。以大犬座VY恒星为例,它的直径是30亿公里,当它塌缩成黑洞时,黑洞的直径会骤减到不到30公里。体积缩小到不到原来恒星的1000亿分之一,即便质量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但当这些为数不多的质量(引力)被浓缩到了如此小的一个区域,仍然可以形成了黑洞。

在恒星死亡前,内部的核燃料会通过核聚变释放能量辐射产生一个支撑力,阻止恒星塌缩。而当恒星的燃料耗尽时,核聚变也随之停止,引力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内核才会在这一时刻塌缩成黑洞。

回答2:

当一颗恒星衰老时,它的热核反应已经耗尽了中心的燃料(氢),由中心产生的能量已经不多了。这样,它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承担起外壳巨大的重量。所以在外壳的重压之下,核心开始坍缩,物质将不可阻挡地向着中心点进军,直到最后形成体积接近无限小、密度几乎无限大的星体。而当它的半径一旦收缩到一定程度(一定小于史瓦西半径),质量导致的时空扭曲就使得即使光也无法向外射出——“黑洞”就诞生了。
所以恒心他先后的质量不会变大,但是变为黑洞后她会吸收周围的物质,质量才会变大。质量越大,万有引力是会越大的,但是它的表面逃逸速度是跟他的密度有关系的,也就是如果质量不变,跟他的半径有关系,万有引力定律F=GMm/r^2,牛顿定律F=mc^2/r即是半径r收缩到史瓦西半径的时候,它的表面逃逸速度等于光速c就是黑洞的形成了

回答3:

首先,lz要知道恒星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其结果除了放出能量,当然这是要消耗质量的,但它聚变反应的结果在物质层面其实是聚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如2H—>He+能量+其它粒子,所以它的大部分物质其实还是以物质的形式留存下来了的,而不是变成能量消失了,所以一个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之后,其质量其实依然是十分庞大的,只要这个质量超过一点量,它就会变成黑洞,密度变得巨大,半径变得很小,以它为中心,会有一个引力半径,只要进入这个半径,任何物质都会被压向中心质点,请lz试想一下,原来恒星表面物体受到的力其实是十分分散的,而现在同样位置的物体,受到的引力其实是很集中的,只是因为现在星体也就是黑洞的半径与原恒星相比,是几乎可以忽略的那么小,犹如尘埃与太阳,而他的引力半径却只要有太阳那么大,
希望能帮助lz理解,采纳

回答4:

把恒星看作球体,万有引力公式F=GMm/r^2,坍塌后质量几乎不变,而密度变得很大,所以半径变得很小,由公式可知引力变大